临沂社科界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市网信办、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临沂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并编辑成《临沂文化符号》一书。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还通过“相关链接”与交通提示等细节,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从地理、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非遗、遗存到特产,书中内容丰富,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
今日起,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临沂文化符号》的精彩内容,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临沂是一方风水宝地,倘若从空中俯瞰,你会看到她北依沂蒙群山,南部展开一片巨大平地,沂、沭河则映带其间,蜿蜒多姿。
这一片平地就是临郯苍平原,区域包括沂水南部、沂南东部、河东、兰山、罗庄、苍山、郯城县大部。
临郯苍平原由沂河与沭河冲积而成。经过千万年地质运动的精雕细琢,这里形成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平原地质地貌。《尚书·禹贡》说:“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意思是淮河沂河治理好了,蒙山与羽山中间这大片土地就会五谷丰登。南北朝时期,(刘)宋御史中丞、老家是今天郯城的何承天,也曾说“左沭右沂,田良野沃”,证明这里自古是重要的农业区。
解放前,临郯苍平原多种谷、黍、稷、穇子、高粱、大麦等作物,尤其以高粱、穇子为主。这里的民谚说:“春种杂粮夏收麦,割了豆子歇歇地”,可见多是两年四作三收。20世纪中叶“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瞎指挥风盛行,农作物没有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全面安排,只抓两头(小麦、地瓜),结果使得临郯苍平原产粮区,变成了单一的薯类区。
历史上,临郯苍平原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沂、沭河洪水灾害,被称为沂、沭河“洪水走廊”。由于灾害多发,人们生活艰难,民国时期大平原上社会动荡,土匪滋生,民谚有“神山磨山,土匪万千”的说法。1923年农历6月发生女匪首赵嬷嬷率千余土匪屠杀临沭东八里村惨案,全国震惊,舆论沸腾。受此压力,北京摄政内阁调兵遣将对临郯苍平原上的土匪进行大规模清剿,声势很大但收效甚微。直到共产党领导的鲁南根据地建立,临郯苍平原上的匪患才逐步消除。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沂、沭河上游山区各县修建起40余座大、中型水库,下游地区也开始大搞涝洼地改造,兴修条田、台田,并成功实行“稻改”,让临郯苍平原变成了稻米飘香的“山东江南”,也让生息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改变了千百年来吃穇子的命运。改革开放后,临郯苍平原大力建设商品粮基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特色农业路子越走越宽。
临郯苍平原上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苍山民歌、柳琴戏、郯马五大调、龙灯扛阁、旋木玩具等大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像层层积淀的文化化石,记录了大平原上老百姓祖祖辈辈的苦乐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