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46年,拓跋焘亲自带领军队前往关中平定叛乱后,继续实施灭佛政策。时光一晃,三四年过去了,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拓跋焘这个人物的特点:他始终闲不住,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于是,在550年的正月二十四日,他决定前往洛阳,显然,是想借机处理刘宋的问题。
进入二月,拓跋焘率军出兵梁川。刚刚越过边境,刘宋的南顿太守郑琨与颖川太守郑道隐立即弃城而逃,显然,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保命。拓跋焘抓住这个机会,迅速推进,直逼悬瓠(今汝南县)。此时,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正在寿阳驻守,指派左军行参军陈宪代理汝南郡事务,并驻守悬瓠。那时,悬瓠的守军人数不足千人。
这时的局势,拓跋焘像是在传授一堂职业军人的课程。陈宪,这位宋军将领所展现出的坚定防守,向刘宋的官员们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
拓跋焘第一次南征,他的攻击毫不手软,为了维护个人面子,他下定决心全力以赴。虽然首次出征失败,肯定感到无比羞辱,但他不允许自己如此轻易放弃。于是,他开始不分昼夜地对悬瓠城发起猛烈的攻势。搭建高楼、密集射箭、推动撞车冲击城门,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为了防御,城中军民甚至在打水时都背着木板防止箭矢的攻击。南城墙几乎被摧毁,陈宪只得增设女墙以继续抵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护城河被魏军逐渐填平,敌军不断向城墙逼近。双方进入肉搏战,宋军顽强抵抗,尸体堆积如山。魏军同样拼尽全力,不顾同伴尸体,源源不断地登城作战。陈宪和他的将士死守,毫不退缩,英勇杀敌,敌人的伤亡惨重。战斗激烈,双方士气都到了极点,战况可谓惨烈。
经过42天的艰苦抵抗,陈宪带领城内的军民终于撑过了这段漫长的战斗。终于,刘义隆派遣南平内史臧质和安蛮司马刘康祖前往寿阳,带领增援成功击杀了拓跋乞地真,成功为悬瓠守城的宋军解围。
拓跋焘见援军已到,决定放弃悬瓠城,开始撤军。但撤退并不意味着他会放过刘宋。拓跋焘撰写了一封挑衅性的信函,内容言辞激烈,意图侮辱刘宋的统治者刘义隆。他在信中详细列举了刘宋之前与叛乱势力的联系,并嘲笑刘义隆没有亲自出兵面对自己,反而躲在背后煽风点火,显得极其懦弱。
拓跋焘甚至威胁刘义隆,如果不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他将亲自带兵再次南征。信中充满侮辱与威胁,直言不讳地挑衅刘宋的统治。如此严厉的信件,无疑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
然而,仔细分析拓跋焘这次南征的种种举动,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是在试探刘宋的抗战决心与防守能力。尽管初期攻势强烈,最终却因刘宋的坚决抵抗而撤退,拓跋焘显然并未完全轻视对手。
随后,拓跋焘回到平城,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策略。由于外部战局没有进一步突破,他决定将目光转向内部。他开始对曾为北魏立下赫赫战功的崔浩进行清算。崔浩,这位深受拓跋家信任的权臣,在一度专权的情况下逐渐引发了拓跋焘的不满。尽管崔浩曾为北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过于依赖权力,且与其他势力发生了冲突,这让拓跋焘最终决定将其除掉。
对于崔浩的处理极为残忍,拓跋焘不仅对他进行追杀,还波及到崔浩的家族和所有支持者。这一系列政治斗争暴露了权力的无情与残酷,崔浩的最终悲惨命运,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令人深思的教训。
通过这场权力斗争,拓跋焘为自己的统治扫清了障碍,却也为北魏的政治生态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斗争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的冲突,更是权力斗争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缩影,提醒着人们,权力的巅峰并非易得,且保持这份权力的代价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