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在当时,能够晋升到正三品的官员,已经算是人生的巅峰了。因为,正三品的官员通常会接触到国家最为机密的重要事务。以宰相为例,便是正三品的高官之一。虽然宰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政局,但其官职依然是正三品。那么,若是更高级别的官职——正一品和正二品,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事实上,百官之中,连宰相这样的关键职位都不过是正三品官职。而在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中,各个部门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负责管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被称作中书令和侍中。这两种职务不仅有权草拟中央的政令、制定政策,还可以审查和修正政策。如果中书省所发布的政策存在问题,门下省有权力加以驳回。尽管这两个官职权力巨大,居然也仅是正三品而已。可见,唐朝的官职体系相当严格,达到正三品并非易事,想要晋升到更高的正二品、正一品官职更是难上加难。
在唐朝大历年间,中书令和侍中被提升为正二品,但其下属的侍郎们,才仅为正四品官职。可以想象,三省的一个决策可能会掀起朝廷内外的剧烈波动,而这种与宰相几乎平行的高官职,竟然只是在正三品上下。这使得正一品与正二品的官职,显得更加神秘而尊贵。那么,正一品和正二品的官员到底有多高贵呢?
正一品的官职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其中,太师、太傅、太保被誉为“三师”,这三种职务代表着文官中的最高荣誉。一般来说,这些职位通常是由曾经担任过皇帝老师或重臣的历史人物担任,通常是以追封的形式授予。至于太尉、司徒、司空这三种职务合称“三公”,表面上看,这些人可以参政议政,掌管国家政务,实际上,这些职位多用于奖励有功大臣,平时并不常见,只有在祭祀场合中才会有所体现。
天策上将则是武官中的顶尖职位,位于三公之上,三师之下。这一职务的设立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他在武德四年立下赫赫战功,已经拥有了秦王爵位并且担任了太尉兼尚书令,极高的荣誉让李世民在当时已经没有合适的官职来彰显其地位。于是,天策上将这一名号便应运而生。然而,这个职务随着李世民的登基为帝而逐渐消失,再也没有人被册封为天策上将。
从这些职位可以看出,唐朝的正一品官职大多是追封死去功臣的荣誉性职务。除非是极其杰出的将领或政治人物,通常在世的大臣是难以获得正一品的。但在唐初,长孙无忌便曾获得过太尉这一职务,显示出其卓越的地位。
再来说说从一品官职,其中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这三种职务,顾名思义,这些人主要是担任太子的老师和辅佐者。此外,还有文散官和武散官,文散官的代表职位是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职务意味着可以以个人名义设立幕府,指派幕僚等,待遇与“三公”相差无几。武散官则代表着骠骑大将军,这一职务自西汉以来,主要授予那些在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臣,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便都曾被授予这一荣誉。
接着是正二品官职,如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等。文散官则是特进,武散官则为辅国大将军。正如前面提到的,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因此这一职位在之后几乎无人再任。而大行台尚书令则掌管军政事务,但由于李世民曾经担任过这个职务,后来也被废除。
从二品的官职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护等。文散官为光禄大夫,武散官则为镇军大将军。因为尚书令一职被废除,尚书省的最高职务便由左右仆射担任。至于太子少师、少傅和少保,则是专门服务于太子的官职。
可以看出,正一品到从二品的官职,大多是虚职,授予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或元老。这些官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奖赏,实权并不多。真正掌握实权、能够决策国家大事的官员,大多集中在正三品级别。因此,能做到正三品,已经算是唐朝中的“大佬”级人物了,他们手握国家政权,掌控着最重要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