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马,是指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统治中国西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的五位地方军阀。由于他们的名字大多与“马”字相关,因此这五位军阀被统称为“西北五马”。他们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还涉及政治和经济,成为那个动荡时代的标志之一。西北五马大致分为三代,分别是老五马、中五马和新五马。
老五马指的是马祯邦、马福禄、马福祥、马海晏和马海渊。这些人物起初是西北地区的地方军阀,在清朝末期及民国初期掌握了大量的军事资源和地方政权。中五马则是马麒、马麟、马廷勷、马璘、马福祥。相比之下,中五马的成员在地方军阀体系中更加巩固,逐步强化了他们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而新五马则包括马步芳、马步青、马鸿逵、马鸿宾和马仲英。这一代军阀的背景更加复杂,不仅有对内的权力斗争,还有与外部势力的较量。
1949年,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西北五马作为蒋介石政府的支持者,最终在历史的潮流中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以下是五位主要人物的最终命运。
一、马鸿宾的结局
马鸿宾是甘肃临夏县人,回族,曾是西北军阀冯玉祥的部下。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马鸿宾选择投向了蒋介石阵营,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蒋介石任命他为暂编第七师师长,并进一步提拔为甘肃省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马鸿宾带领部队参加了绥西地区的抗战,后来又在五原、临河一带指挥防守。解放战争爆发后,马鸿宾担任宁夏兵团副司令官,开始与解放军作战。然而,随着解放军进驻宁夏,马鸿宾意识到大势已去,选择了投诚,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之一,担任了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肃省副省长等职务。1960年,马鸿宾在兰州病逝。
二、马鸿逵的结局
马鸿逵与马鸿宾是堂兄弟,同样来自甘肃临夏县。马鸿逵早年毕业于兰州陆军学校,曾在民国政府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黎元洪总统的侍从武官、段祺瑞的第五混成旅旅长等。1929年,马鸿逵投靠蒋介石,成为了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抗日战争期间,他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并带领部队参与了对日作战。解放战争时,马鸿逵继续为国民政府效力,最终在1949年选择带着家人逃往台湾。然而,在台湾,他因未能有效应对西北的败局而被撤职查办,心灰意冷的他最后移居美国。1970年,马鸿逵在美国去世。
三、马步芳的结局
马步芳是青海的地方军阀,曾随父亲马麒加入西北军,参与了多个历史事件。特别是在1936年,他与马步青共同对西路军进行围剿,导致大量红军战士死亡。此举使得他成为了共产党人的死敌。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马步芳选择逃往台湾,但不久后由于未能履行职责,被台湾当局撤职。马步芳知道自己若返回西北,必然凶多吉少,于是通过贿赂获得暂时不返回的许可。在台湾期间,马步芳过得十分不安,1950年带着家人迁居埃及,后来又前往沙特阿拉伯,并担任台湾驻沙特大使。1975年7月31日,他在沙特病逝。
四、马步青的结局
马步青是马麒的长子,曾在父亲的部队中任职,职位从营长一直升至军长。1933年,马步青参与了与孙殿英的战斗,被称为“四马拒孙”,此战成为西北历史中的一大亮点。抗日战争期间,马步青作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并以保卫陇海线的运输安全做出了显著贡献。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马步青选择了逃往台湾。在台湾,他担任过国防部中将参议和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务。1977年,马步青在台湾去世。
五、马仲英的结局
马仲英是甘肃临夏人,年少时便成立了“黑虎吸冯军”,并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地方性武装力量。他曾多次征战甘肃、宁夏及新疆地区,但在新疆的战斗中被盛世才联手苏联击败。1935年,马仲英前往苏联深造后,失去了音讯。至今,关于他最后的命运,依然是一个谜。虽然他一度是西北的重要军阀之一,但他未能在中国历史的波澜中留下更多的痕迹。
这些人物的结局各异,但他们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西北的动荡与变化,也映射出了地方军阀如何随着政治形势的变迁而最终走向历史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