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众多诸侯纷纷崛起,争夺天下,而在他们的身边,也不乏聪明睿智的文臣谋士。若要评选三国时期最强的谋士,大家或许各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论最著名的谋臣,诸葛亮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许多三国时期的谋士,或多或少与水镜先生有所关联。相传,诸葛亮出山后,水镜先生笑着预言了一句话,这十个字正好揭示了诸葛亮的最终命运。
01 水镜其人
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乃颍川人。虽同为“司马”姓,但与后来的司马懿并无直接关系。演义中,司马徽被描绘为一位形态瘦削、骨骼坚韧、风度翩翩的高士。他的住所布置极简,竹影、书卷、古琴相伴,宛如一位隐世高人,深藏不露。
真实历史中的司马徽亦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学者,才识出众,品行高洁,尤擅长识人之术。他交游广泛,与当时的名士均有往来,因此在士族中颇具威望。水镜一名,源自庞德公,而庞德公的侄子正是后来的凤雏庞统。
此外,司马徽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绰号——“好好先生”。他性格豁达,待人宽厚,且不喜欢与人争论,也从不在人前贬低他人。在与人交流时,他常常以“好,好”来回应,于是人们便亲切地称他为“好好先生”。
司马徽在荆州襄阳隐居多年,直到曹操吞并荆州,将他召入麾下时,已是六旬高龄。然而,司马徽虽身负盛名,却未能在世上大展拳脚,便匆匆去世。
诸葛亮曾在司马徽门下学艺,但史籍中并无明确记载这一事实。不过,诸葛亮出身世家,隐居期间与各路名士往来频繁,尤其与庞德公关系深厚。司马徽也曾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因此可以推测,诸葛亮在司马徽的指导下受益匪浅。
02 卧龙出山
最初,司马徽曾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但直到徐庶离开之后,刘备才真正决定邀请诸葛亮出山。
在刘备早期,手无兵力、地盘狭小,只能带着关羽和张飞二人,四处漂泊,寄居在其他诸侯门下,生活困窘,毫无优势。其他诸侯对刘备也根本不加重视,毕竟在诸葛亮加入之前,刘备的战绩屡屡失利,常常战败甚至失去土地。
这种局面在徐庶加入后稍有改善,但没多久,曹操凭借阴谋迫使徐庶离去。刘备集团再次陷入困境,仿佛变成了没有方向的莽夫团体。然而,在徐庶离开前,他极力举荐诸葛亮,称其为才俊。尽管如此,刘备还是必须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才能确认其真实才干。
但出乎刘备意料的是,诸葛亮三次拒绝了刘备的访问。即便如此,刘备并未气馁,一直保持谦恭和仁德。终于,在第三次拜访时,刘备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成功邀请他出山。
其实,诸葛亮并非故意清高,他和刘备之间的互动,像极了两个人在“谈恋爱”。刘备不断地“追求”诸葛亮,而诸葛亮则希望通过考验,了解刘备是否真心实意。如果刘备只是个草率的主公,诸葛亮怎会愿意为其效力,奉献一生?
当时,虽然许多名士性格清高,但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主公,便不轻易改变。诸葛亮也在谨慎观察,看看刘备是否真如传言般仁爱贤德。后来事实证明,刘备确实是一位仁义的君主。自从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一直以礼待之,直到临终前,还将阿斗托付给他,足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深信不疑。
诸葛亮也不负所托,忠心辅佐刘备集团,甚至在刘备去世后,依然竭尽全力辅佐软弱的阿斗,毫不动摇。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独特的“男儿情义”吧,二者之间的深厚信任,也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间的理想与抱负。
03 不得其时
诸葛亮最终出山后,司马徽得知这一消息后,仰天长叹,并发出感叹:“虽得其主,未逢其时,惜哉!”这句话深刻地预示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将以悲剧告终。
刘备与诸葛亮的理想是复兴汉室,但在那个历史时期,汉朝已经存在四百多年,曾一度灭亡。站在唯心的角度来看,汉朝的命运已经注定,气数已尽。现实的情况是,汉朝的政治体制已经落后,依靠的世家大族已经纷纷支持曹魏,刘备集团想要逆天改命,确实难度极大。
刘备的起点也相当低。在曹操一统北方,东吴立足江东的情况下,刘备连一块坚实的根基都没有。直到诸葛亮辅佐,刘备才艰难地稳住了巴蜀之地。很多人可能会想,刘邦当年也是凭借巴蜀起兵,可为什么刘备就不行呢?
我们可以回顾刘邦身边的能臣谋士,除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位英雄外,还有陈平、周勃和樊哙等人才。凭借这些文武双全的群英,刘邦才能逐渐建立起大汉的基业。而刘备身边的主要人才,除了诸葛亮与庞统外,多为武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谋士寥寥无几。庞统早逝,最终只剩下诸葛亮孤军奋战,如何能与刘邦的局面相提并论?
此外,刘邦占据的巴蜀地理条件优越,水路畅通,能够直接与外界进行联系。而到了汉末,交通条件更加困难,想要从四川地区突破重围,必须一步一步通过陆路推进,这也正是为何韩信能够暗度陈仓,迅速平定三秦,而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努力中,最终未能成功的原因。
04 结语
诸葛亮虽找到了一个仁爱、心怀天下的君主刘备,但当时的局势已非他所能左右。司马徽早已看透了这点,才选择隐居山林,不再参与世间的权力争斗。
诸葛亮虽然深知大势已去,但他依然选择追随刘备,去做一件注定失败的事业。这种明知前路艰难,仍坚持不懈的勇气,也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