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布局,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措施:声东击西和阻援攻城。这里的“声东击西”是指利用疑兵来迷惑敌人曹魏,使他们无法判断蜀军的主攻方向。此时,赵云被任命为这支疑兵部队的指挥官,他带领军队从褒斜道出发,经过箕谷,成功引诱出曹魏的 main force。而曹魏西部军队的主将曹真则带领十多万大军与赵云对峙,意图探查蜀军的真正意图。
另一方面,“阻援攻城”则是部署一支军队去阻挡曹魏的增援部队,从而确保蜀军能够集中力量攻打陇右五郡。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与他密切合作的马谡被选定为负责阻挡敌军援军的指挥官,以配合蜀军对陇右五郡的进攻。
回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具体安排如下: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先锋军从褒斜道与曹真展开对峙,以吸引魏军的主力注意力。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遣马谡和王平在街亭负责阻止曹魏的援军;魏延与高翔则在街亭附近的山谷中对马谡进行支援,而诸葛亮亲自带领蜀军主力从祁山道出发,直取陇右五郡。从这一安排可以看出,街亭的阻击战对于这次北伐至关重要,因为曹魏的主力兵力都集中在关中以及附近的关隘,诸葛亮显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陇右五郡的攻占上。
陇右位于关中以西,从关中通往陇右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相对狭窄的陈仓渭水道,而另一条则是宽敞的陇山道。虽然陈仓道弯曲且狭窄,不适合大军通行,但陇山道则十分适合骑兵进行快速突袭。需要注意的是,陈仓道和陇山道的西端均通往祁山道,祁山道的西侧正是陇右区域,街亭正好位于祁山道通向陇右的战略节点上。因此,可以说只要坚守街亭,曹魏援军就将难以顺利抵达陇右。
当时,曹魏陇西太守游楚曾对蜀军将领讲道,如果蜀军能阻止曹魏军队抵达街亭,在一个月内,魏国必将自愿投降。游楚的言论正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诸葛亮所交给马谡的任务在于防守街亭,而不是进攻。
那么,马谡是如何防守街亭的呢?《三国志·张郃传》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诸葛亮出祁山,增加张郃为特进,指挥各军去阻止马谡,而马谡却依山而据,不及时进入城中。《三国志·王平传》则提到建设第六年间,马谡作为先锋被指派舍弃水源,结果被张郃的部队大破。结合《资治通鉴》的记载可见,马谡不仅未能遵从诸葛亮的策略,反而选择了驻守山上,放弃了城池的防守,使得水源被切断,士兵因缺水而迅速分散并最终导致失败。显然,马谡未能守住街亭,这成为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一个重要失误。
如果回顾历史,若马谡严格遵从诸葛亮的命令,是否能够成功守住街亭呢?根据史书记载,街亭应该具备城池的防守条件,《三国志》中提到马谡“不下据城”,而《资治通鉴》亦指明马谡有守城的条件。因此,若街亭真有城池,马谡即使守住十天,甚至一个月也应当不成问题,因为攻城战斗向来最为艰难。
在诸葛亮的北伐中,举例来说,当他攻打郝昭据守的陈仓城时,郝昭仅有一千多兵力,却因城墙坚固而苦守了二十多天,尽管诸葛亮的军队人多势众,但攻破城池的难度异常大,不仅需要多种攻城器械,还需大量士兵围困城池。可想而知,攻城真是招数繁多、困难重重。
同样需注意的是,当张郃从荆州调往街亭,780多公里的长途行军对于任何军队均是一大考验。即便张郃率领的部队全为骑兵,每天行军能够八十公里,所需的时间也为十多天。如此迅速的急行军显然不可能携带攻城器械,因此无论如何都有很大概率无法攻破街亭。如果是任何一支普通的部队,只要愿意守城、遵从指挥,理应也能顺利守住街亭。
再者,东汉时期也有着类似的成功防守案例。著名将领来歙在略阳守了两千多名士兵,面对数万敌军的包围,却依然坚守城池,令敌军围城却无法拿下。这表明良好的防守策略在适当条件下能成功抵挡更为庞大的敌军。
如果退一步讲,即便街亭并没有城池,马谡也完全能够凭借地势优势,依山筑垒,搭建简单的防御工事,以阻挡张郃的部队。诸葛亮的安排显示出,马谡达到街亭时,张郃的军队仍在千里之外,因曹真需要集中力量对付赵云,张郃才被派出,所以他的急行军需要时间。根据历史推测,马谡大约在十多天后才有可能遭遇张郃。
即便街亭没有坚固的城池,马谡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修筑防御工事。在古战法中,筑城并不复杂,当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各自筑起简单的防御工事,证明了行军时的筑城并非难事。若马谡能够采取这样的策略,地域优势和准备时间无疑都是显而易见的。
马谡若能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不出战,全力防守,以逸待劳的态势和地势优势,再结合坚定的士气,自然会令张郃驻足思索、难以轻易发起攻击。然而,马谡却因过于自信而犯下了错误,没有合理、科学地管理水源,导致士兵在短时间里面临缺水问题,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
综上所述,马谡在街亭的防守完全具备有许多成功的可能性,然而却偏偏选择了最为错误的决策和行动路线,这便是历史的讽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