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名相李斯,秦始皇的心腹重臣,出生于战国末年。李斯在早年便投身秦国,在此之前,秦国的权力中心主要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而吕不韦当时是嬴政的亲戚兼权臣。李斯初时拜入吕不韦门下,成为一个门客。由于吕不韦门下的谋士众多,李斯在其中的地位并不显赫,既没有引人注目,也缺乏机会脱颖而出。他的日子显得尴尬而不安,难以预见自己的未来。
李斯曾拜荀子为师,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在他那里获得了很多有关法家学说和治理帝国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李斯认为,秦国在当时是最具潜力的国家,于是决定亲自前往秦国寻求机会。到达秦国后,李斯发现,尽管嬴政已经是皇帝,但实际的权力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太后手中。然而,吕不韦推荐李斯给嬴政之后,嬴政对他极为欣赏,李斯则看中了这个年轻且尚无实权的皇帝,认为自己能在此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
秦始皇自登基以来,便对统一六国充满了野心。过去几代秦王未能实现统一,而嬴政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手中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然而,嬴政的统一之梦一旦传出,六国便开始竭力施压,阻挠秦国的进展。韩王便派使者前来秦国,建议嬴政修建水利设施,嬴政起初觉得这是一个明智之举,遂开始实施工程。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嬴政却渐渐意识到这一建议的背后隐藏着阴谋,意识到韩王的真正意图是通过拖延秦国经济来削弱秦国实力。嬴政迅速停止了工程,并识破了韩王的“疲秦记”。
面对这一局面,嬴政果断下令驱逐外来者,但此举却令李斯的前途陷入了困境。作为外来之人,李斯也面临着被驱逐的风险。为了避免被逐,李斯决定冒险上书嬴政,指出驱逐外人可能对秦国造成的负面后果,并引用秦穆公和秦孝公等前朝统治者广纳人才的例子,劝说嬴政不要因一时气愤而断送国家的未来。嬴政在审阅了李斯的上书后,认为其言之有理,最终撤回了逐客令。李斯因此得到了嬴政的青睐,逐渐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权力。
李斯深知嬴政欲统一六国的决心,于是向嬴政提出建议,首先应该灭掉韩国,借此震慑其他国家,同时通过离间其他几国来避免六国联合对秦国形成威胁。李斯的这一策略得到了嬴政的采纳,嬴政任命李斯为长史,负责策反和收买其他国家的朝臣,进一步削弱敌国的力量。通过这一系列精妙的政治操作,李斯最终被提拔为客卿,并在秦国各国人才涌入后,进一步巩固了嬴政的权力基础。
有了李斯等谋士的辅佐,嬴政如虎添翼,仅用了十年时间便完成了他祖辈未能实现的伟大目标: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间,嬴政充分发挥文官李斯和武将王翦等人的才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成功建立了秦朝,完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大业。
在秦朝建立后,李斯随即提出废除分封制的建议,以彻底杜绝长期以来各地藩王割据的局面。他建议实施郡县制,通过派遣官员直接管理各郡县,将权力集中在中央,从而确保秦始皇能够直接控制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李斯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改革为秦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的伟大成就使他成为千古一帝,而李斯则成为了秦朝的丞相,权力地位直逼皇帝。然而,在权力的巅峰上,李斯却并未保持纯粹的忠诚与专注,他开始有了自己的野心。当李斯从一无所有到大权在握时,他不再愿意容忍任何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甚至不惜毒死自己的师弟韩非,生怕秦始皇会更倾向于韩非而非自己。
随着秦始皇健康日益衰退,李斯便开始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虽然扶苏是太子,但赵高等宦官却图谋扶持公子胡亥上位。为了争夺权力,李斯与赵高暗中结盟。当秦始皇突然病重去世后,李斯与赵高篡改遗诏,并促使扶苏自杀。李斯之所以不待见扶苏,是因为扶苏推崇儒家,而李斯信奉法家,二者的政治理念水火不容。若扶苏继位,李斯的地位将受到威胁,因此他选择了除掉扶苏,确保自己的未来。
然而,李斯的计划并未顺利进行。胡亥上位后,治理混乱,频繁征税和徭役修建阿旁宫,百姓民生困苦。李斯出于对国家的忠心,试图规劝胡亥,但胡亥愤怒地命令赵高将李斯逮捕入狱。在狱中,赵高更是栽赃李斯父子谋反,并对他进行残酷刑讯。最终,李斯在自己的刑罚下死去,身为丞相的李斯最终以极其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且他的家族也遭到了彻底的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