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18日,16架B-25型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跨越600海里,袭击了日本的东京、大阪和神户等城市。这次空袭的直接损失对日本来说微乎其微,但其象征意义却极大地震动了日本社会。空袭本土这一事件,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一直自信满满地认为,战争将永远不会波及本土。这一刻的到来,不仅让日本军方受到重创,也让民众的信心遭到极大的打击。普通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虽然日军在各个战场上似乎取得了节节胜利,为何前线越来越接近了本土?这种莫名的恐慌深深影响了民众的心理,甚至有调查机构认为,这场“丢脸”的事件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恢复他们对日军的信任。
当时的日本政府显然对本土遭到空袭的后果感到震惊,为了防止类似的威胁再次发生,日军决定加大对中国东南沿海机场的打击力度,主要目标是浙江一带。因为这些地方的机场有可能成为中美空军向日本本土发起空袭的桥头堡。日本军方准备动用40多个步兵大队进行“扫荡”行动,以摧毁中国的这些重要基地。然而,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和13军司令官泽田茂认为,仅仅摧毁这些机场群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军队可以随时恢复。于是,他们决定增加兵力,甚至把作战目标从摧毁机场扩展到彻底歼灭中国第3战区的主力部队。这一提议最终得到批准,日军13军的兵力从40个步兵大队增加到了82个,计划由原本的“浙江作战”升级为“浙赣作战”,并将目光锁定在更大的战略目标上。
而在中国方面,蒋中正并未收到杜立特空袭日本的相关情报。直到需要援救空袭飞行员时,蒋才得知此事。这意味着,第3战区几乎没有时间做出任何有效的反应。在浙赣会战中,日军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和空军支持,使得中国军队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许多地方民众无法及时撤离,导致大量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许多人批评蒋中正及第3战区司令顾祝同指挥不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尤其是日军此次出动的82个步兵大队,以及空军和海军的协同作战,给第3战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若第3战区能够提前得到通知,损失可能会小一些。然而,提前通知的同时也有可能泄露消息,导致杜立特的空袭失败,造成更大的战略损失。
如果从战略角度评估,浙赣会战的胜负似乎无法简单归咎于指挥失误。实际上,这场战斗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军民为了保障杜立特空袭日本的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若中国能够获得更充分的准备时间,或许就能减少更多的人员和物资损失。另一方面,日军此举也导致了他们自身巨大的战略损失。因为他们调动的兵力和物资原本是要用于更重要的“川陕攻略”的,结果却被消耗在了浙赣会战上,这意味着他们丧失了发动“川陕攻略”的机会。
到了1943年9月9日,在广州天河机场,3架日本战机准备着陆时,突然遭到来自P-38战斗机的猛烈攻击,日军飞行员中薗盛孝中将所乘飞机被击落。这一事件标志着中美空军对日军的空中优势进一步扩大。而11月25日,6架F-38战斗机和9架B-25轰炸机的空袭再一次让日本军方感受到了空袭的威胁,这一攻击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空战,而是为后来的豫湘桂会战埋下了伏笔。
此时,日军已经意识到,要想有效打击来自中国空军的威胁,必须摧毁中国南北交通线上的空军基地。于是,日军对一些机场的攻击也愈加频繁。像在豫中会战和长衡会战中,日军不惜集中所有兵力进行攻占,但无论是在战斗力、兵员素质还是指挥能力上,他们的表现都远远不如中美空军。然而,这些战斗背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也折射出当时复杂的战略博弈。
在豫湘桂会战中,由于日军未能打通关键的平汉线,进而失去了从华北调兵的能力,而中国方面也依靠着一系列空袭和军事行动,为保卫自己的空军基地作出了巨大牺牲。虽然日军的空袭在这些战役中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这些战斗却让中国空军保持了对日本本土的战略威胁。
这些艰苦的战斗和牺牲,展现了中国军民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坚持与决心。特别是在保护机场的五次大战役中,无数士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不应忘记这些为空袭日本本土的战略胜利做出贡献的英雄们,他们的牺牲为中国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