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帽
飞碟帽,作为我国古代军队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几乎贯穿了大部分历史时期。最初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四瓣盔,它的盔檐前突,造型独特。到了宋代,盔檐逐渐开始变圆,不再保持原来的方形设计,直至明朝,这种改良的飞碟帽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的飞碟帽正式命名为“大帽”,它的设计与蒙古军队的头盔颇为相似。明朝对飞碟帽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使其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都得到提升,广泛应用于军队当中。不过,明朝的所有军人并非都佩戴飞碟帽,许多士兵仍然佩戴着不同种类的头盔,这些头盔形式各异,极具特色。
山文甲
山文甲,这种白色和金色的盔甲,是明朝高级军官常穿的作战衣甲。山文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传承千年。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盔甲,以其甲片多为山字形金属片拼接而成,因此得名“山文甲”。这种盔甲不仅具备了出色的防护性能,而且造型独特、优美,穿上它的武将往往显得威猛非凡。山文甲的设计将美观与实用性完美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武将的代表性装备。在西方,人们称其为“中国之星”,而日本人则把它称为“唐甲纹”,足见其在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和独特地位。
普通衣甲
一、齐腰甲
齐腰甲是专为传令兵设计的盔甲,通常是与腰部齐平的铠甲,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余种不同的款式。这些盔甲的设计既注重防护性能,又便于传令兵迅速行动。
二、罩甲
在传令兵队伍之后,常常跟随的是主帅的亲兵部队,他们多穿罩甲。罩甲的特点是穿戴时附加了一些小带束,整体造型简洁实用。明朝的刘若愚在《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中提到,罩甲是由窄袖戎衣之上加上小带束而成。顾炎武在《日知录·对襟衣》中也有记载,指出罩甲其实就是一种对襟衣,它在正德年间开始流行,并逐渐为士大夫所穿着。
三、布面甲
布面甲的外形和功能介于盔甲与衣服之间,主要用于提高军人灵活性和防护性。这种盔甲的外表通常由布料包覆,内衬金属片或者其他坚固材料。它的设计适合需要快速运动的士兵,尤其是在复杂地形中作战时具有优势。
臂甲
由于元朝对明朝的统治影响深远,因此明朝在盔甲设计上也汲取了元朝的某些元素,进一步改进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例如,明朝的环臂甲便是从蒙古传入,并经过明朝的改良,形成了自有的设计。环臂甲通常用于保护手臂,在防御和活动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尤其适合骑兵使用。
作战序列
明军的作战序列通常以小队为单位,队伍人数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每个小队设有小队长和旗手,兵种繁多,包括持刀骑兵、关刀骑兵、弓骑兵、枪骑兵、下马骑兵以及方阵藤牌等。此外,还有手持三眼铳的士兵,装备更加多样化。这些兵种各自具有独特的作战优势,协同作战时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明朝的军旗通常采用三角形设计,根据五行理论分为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每个方位对应一个不同的元素或神兽。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展示出明军对五行学说的深厚理解与应用。下图所绘的可能是代表五行的星图,也可能是五行神兽的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明军的主要营队包括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五军营是明朝的核心军事力量,分为中军和左右两侧的掖和哨。军士除了来自京师卫军外,还调动了中都留守司以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的马步官军进行轮番宿卫和操练,这些士兵被称为班军。五军营下辖的营队包括负责随驾马队的十二营和京卫步队的围子手营。
三千营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实际人数远超三千,全部由骑兵组成。它的任务包括负责皇帝的旗帜、舆服、兵仗、金鼓和御用宝物等,是明朝京军的重要机动力量。
神机营是明朝京城的禁卫军之一,主要负责掌管火器的使用。明成祖平交阯后,神机营引入了新型的火器技术,特别是使用木马子增加膛压的技术。神机营的装备包括火枪、火铳、鸟铳等各类火器,这些火器在嘉靖年间不断更新,增加了新的射击技术,使得神机营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特殊部队。
《火龙神器阵法》或《火龙经》是记载明代火器科技的重要文献之一,它诞生于永乐十年(1403年),首次出现于焦勒的《火攻罕要》一书中,描述了许多明朝时期的火器技术,包括地雷、水雷和火绳枪等。清朝咸丰年间,这些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研究古代军事科技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