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年五月,太原节度使石敬瑭拒绝接受朝廷调派到郓州的任命,遂举兵反叛。当时,后唐末帝李从珂闻讯后,立即派遣军队前往讨伐石敬瑭。石敬瑭清楚自身实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强大军力,遂采纳了身边一位谋士的建议,派遣此人前往契丹寻求援助。根据谋士的策略,石敬瑭不仅向契丹割让了战略重地幽云十六州,还表示愿意称契丹皇帝为父,以此换取契丹的支持。凭借契丹的军事援助,石敬瑭最终成功建立了后晋政权。那么,那个为他出谋划策的第一谋士最终结局如何呢?
一、石敬瑭的亲信谋士
这位谋士名叫桑维翰,字国侨,来自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曾是河南尹张全义麾下的一员将领。桑维翰的外貌颇为独特,“长相丑陋奇怪,身材矮小但脸部细长”。据说他曾照着铜镜感慨道:“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尽管有人劝他放弃科举,走捷径进入官场,桑维翰却坚持自我,他在铁砚上刻下了“砚弊则改而他仕”的铭言,表达了对科举的坚定信念。最终,他成功考取了进士。931年,当时担任河阳节度使的石敬瑭将桑维翰招入麾下,任命他为掌书记,从此桑维翰成为石敬瑭身边的心腹谋士。到了936年,当石敬瑭决定违抗朝廷调任命令,准备发动叛乱时,面对将领们的沉默,只有刘知远和桑维翰两人公开支持他的计划。
二、后晋立国的首功臣
石敬瑭的叛乱消息传到洛阳后,后唐末帝李从珂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亲率大军讨伐石敬瑭。深知自身力量悬殊,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由他拟定书信,向契丹主上表示称臣之意,请求以“父礼”相待,并约定一旦形势顺利,将割让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的诸州。对此,刘知远极力反对,但石敬瑭未予理会。虽然契丹接受了石敬瑭的称臣请求,但迟迟未派兵相助。与此同时,石敬瑭得知后唐派赵德钧前往契丹进行外交访问,担心契丹反悔,遂再派桑维翰亲自出使契丹。桑维翰在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面前跪拜,日以继夜地泪泣恳求,终于感动了耶律德光,使他当场表态:“我已许石郎,此石烂,可改矣。”在契丹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成功灭掉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桑维翰被视为开国的第一功臣。
三、最终遭叛将杀害
石敬瑭称帝后,桑维翰先后担任宰相和枢密使,客观来看,他在处理政务方面颇具才干。晋出帝在位期间,桑维翰再次受到重用,短短数月便熟悉掌管了百般政务。与此同时,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积累了巨额财富。最终因权势膨胀,他被逐渐排挤出权力中心,不得不以患有脚疾为由,鲜少朝见皇帝。后来,后晋与辽国的关系急剧恶化,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桑维翰努力奔走,希望东山再起,但屡屡受挫,欲求见晋出帝,恰逢皇帝正忙于苑中调鹰,未能接见。桑维翰无奈叹息:“晋已不养我矣!”不久,后晋将领张彦泽为贪图桑维翰的钱财,声称奉少帝旨意召见桑维翰,随后将其勒死,并向耶律德光谎称“维翰自经而死”。尽管桑维翰才学出众,但他因“覆载不容之罪”,成为历代眼中的罪人。
参考资料:
1.《旧五代史》
2.《新五代史》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