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1945年8月16日,满洲国末代皇帝溥仪在二战战败后准备逃往日本途中,在沈阳机场被苏联红军俘获。溥仪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他在苏联的日子究竟是怎样的呢?
溥仪在苏联的生活
其实,溥仪在苏联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当时他本计划逃往日本,试图投降英美,认为这样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然而,正当他准备登机时,溥仪的飞机被苏联伞兵拦截,最终成了战俘。与其他伪满洲国的官员一样,溥仪被押解到了苏联。
虽然大家都知道溥仪曾是中国的皇帝,苏联方面并未对他采取过激措施。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的高级官员一起,被关押在了苏联多个地点,如赤塔的莫罗科夫卡疗养所、伯力红河子收容所和第45特别战俘收容所等地。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地方,溥仪反而得到了特殊的优待。
溥仪回忆道:“我们开始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每天三餐丰盛的俄式餐点,且还有一次俄式下午茶。身边有专人照顾,医生和护士也定期检查我们的身体,治疗疾病。我们有收音机、报纸和各种娱乐设施,甚至还会有人陪着散步。对于这种拘留生活,我觉得还挺满意的。”
在苏联的优待
溥仪在苏联的五年生活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皇帝”的架子。虽然搬到伯力收容所后,他失去了原本的服务员,但他的家人依然照料他,帮他叠被子、收拾房间、端饭和洗衣服。虽然他们不敢直接称他为“皇上”,改口称他为“上边”,但每天早上,他们都会按惯例向他请安。
在苏联的五年里,每逢农历新年,大家都会一起包饺子庆祝,而第一碗饺子总是给溥仪盛。1947到1948年间,溥仪的家人被送到了另一个收容所,这让他感到非常不便。尽管如此,苏联方面对溥仪依然照顾有加,甚至允许他单独用餐。幸运的是,溥仪的岳父主动承担了给他送饭和洗衣的任务。
溥仪的生活条件非常优渥,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苏军军官和官员。即便是在苏联发生饥荒的时期,溥仪每天依然能够享受到四顿餐食:早晨是面包、咖啡等简单的食物;午餐有两菜一汤;下午三点再来一顿;晚餐则是西餐,包括牛肉、红酒等。
溥仪有自己的单独房间,且不受任何干扰。他不用参与劳动,日常要么躺在房间里休息,要么收听广播、音乐和俄语节目。他还能自由地离开收容所四处散步,时常与人交谈。由于关押地点较为偏僻,苏联方面并不担心溥仪逃跑,甚至允许他在山上、河边和树林里散步,许多时候没有看守陪伴。
更有趣的是,苏联方面还安排了几名女兵照顾溥仪,或许是希望他能够娶一位苏联妻子。但由于溥仪生理上的原因,他对女性并没有兴趣。还有一个流传的趣事,那就是溥仪曾在一个共同使用的洗澡间遇到了苏联女兵。当时,他和手下准备洗澡,没想到临时更改了时间,结果一名女兵拿着脸盆走了进来。两人完全赤裸,十分尴尬,溥仪担心女兵大声叫喊。令他惊讶的是,这名女兵见状后不仅没有离开,反而自己也脱衣准备洗澡。溥仪和他的手下迅速穿好衣服,悄悄离开。事实上,苏联的民风较为开放,这名女兵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溥仪过于紧张。
溥仪的困惑与恐惧
尽管溥仪在苏联过得相对轻松,但他多次向苏联方面请求不要被送回中国,因为他担心回国后可能会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被处决。为此,溥仪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两箱大内珍宝无偿捐给苏联,希望能换取更多的庇护。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珍宝来自故宫,是溥仪精选的最珍贵的物品。没过多久,苏联便将溥仪遣返回国,这些珍宝也大部分被归还给了中国。不过,溥仪后来亲自清点后发现,苏联方面似乎扣留了不少珍宝。
2003年,乌克兰基辅的一场收藏展览展示了400件“溥仪珍宝”,其中包括溥仪最喜欢的银器和几把宝剑。其中一把被他视为最宝贵的金剑也在其中。溥仪当时看到这些珍宝被归还后,顿时感到一阵恐惧,甚至曾一度想过自杀。
回国后的落差
当溥仪最终被遣返回国后,他们被接待吃了一顿简单的早餐。这顿饭完全不同于苏联的风格,却勾起了溥仪浓烈的思乡情绪。他们吃的是酱菜、咸蛋和稀饭,几乎一下子就吃光了。解放军士兵看到后,把自己准备的饭也让给了他们。这顿饭让溥仪感到温暖,却也让他意识到——大清已经亡了。
结语
溥仪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作为末代皇帝,他的生活经历了从威权至普通的巨大转变。在苏联的那段日子里,虽然他享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优待,但回国后,面对新的政治现实,他依然不得不直面“大清已亡”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