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襄樊大获全胜时,曹操一时慌了手脚,而孙权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有详细记载,当关羽取得胜利时,孙权立刻撕毁了与刘备的盟约,转投曹操怀抱,心急如焚地向曹操上书,表示希望借此机会攻讨关羽,企图为自己争取功劳:“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
曹魏确实有骨气,季汉也讲究义气,而东吴却有自己的智慧与谋略。曹操对于和孙权结盟并不感兴趣,甚至连收孙权为附庸都不愿意。他并未全力信任孙权,反而将孙权作为一种棋子来利用:“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在这种背景下,孙权虽然极力讨好曹操,却最终被曹操轻易出卖给关羽,然而关羽对此不为所动。正因如此,吕蒙得以借白衣渡江,巧妙偷袭荆州。如果关羽能够及时从襄樊撤军,假装成商人,派遣轻装的吕蒙部队,关羽的大军根本难以抵挡。
孙权显然不仅仅把关羽视作障碍,还在曹操面前竭力表示自己的忠诚,想借此加强自己的地位。然而曹操看穿了这一切,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曹操看到孙权屡次劝自己篡汉,不禁产生了深深的鄙视,恐怕当时他就后悔过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了,心想:我的儿子可不能像那个懦弱的家伙一样不顾体面!
曹操对孙权的轻视,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孙权虽然不值得信任,但相比关羽,他依旧是曹操更为头疼且敬重的敌人。至于关羽的威胁,许多人往往误认为他是破坏孙刘联盟的罪魁祸首,认为他不仅羞辱了孙权的使者,还夺走了孙权在湘关的粮库。然而细看史料,会发现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本是为了权宜之计,刘备一旦强大,孙权绝不会死心塌地跟随刘备。曹操的谋士司马懿与蒋济对此早有洞察:“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
刘备对孙权而言,犹如一个曾经贫困的亲戚。当刘备陷入困境时,孙权或许能从他身上找到一些优越感。然而,当刘备逐渐富裕强大,孙权对比之下就会感到深深的压力。由此可见,孙刘联盟若持续下去,最终必将因为双方利益的差异而走向破裂。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描绘了雄伟的蓝图,其中包括联吴抗曹这一战略构想,目标是巩固刘备在荆州益州的地位,寻求更大的发展。然而,孙权是否真能与刘备合作并稳定联合,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事实上,孙权一直对刘备心存戒备,且其“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正意味着他并不打算与刘备建立长期且深厚的信任关系。
三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从来就没有永远的盟友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刘备、孙权、曹操,这三者间虽然存在复杂的姻亲关系,但他们之间也发生了无数的冲突和战争。而诸葛亮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也只是短期利益的策划者。鲁肃认为,汉室的复兴几乎不可能,最好的结局便是通过消除曹操威胁,将江东稳固为自己的根基。而刘备和孙权的最终目标,确实都指向了荆州和益州,而非曹操的任何一块领土。
面对孙权的狡诈与精明,诸葛亮也不可能天真地相信东吴会永远维持联盟。毕竟,孙权的野心也是显而易见的。倘若刘备的势力足够强大,孙权很可能会反过来威胁刘备的根基。无论如何,孙权一方面向曹操献媚,一方面却极力谋划收回荆州和益州。最终的结果注定是联盟的破裂。
事实上,孙权的行为从一开始就透露出与刘备的联盟并不牢靠。即使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这也并非完全出于战略考虑。刘备在婚后几年未能与孙小妹有子嗣,显示出两人关系的裂痕。而孙小妹与刘备未有孩子的原因,或许并不单纯只是生理上的原因,反而可能涉及两人之间的更深层次矛盾。这种情况也为刘备后来的政治决策埋下了伏笔。
孙小妹的失败计划显然让孙权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看作是东吴对刘备的最后试探。然而,刘备的态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坚决,一旦他从孙权的控制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他的政治行动就不再局限于联盟,而是更倾向于自身的目标。
诸葛亮当然能从孙小妹的“卧底”行动中察觉出孙刘联盟的危机,但他未必能完全避免这场风暴的爆发。因为在三国的复杂局势中,所有的联盟都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看谁能稳住自己的地盘,谁能从众多敌人中脱颖而出。诸葛亮在做好防范的同时,也只能期望关羽能够防止东吴的突然袭击。但最终,东吴的叛变和关羽的失败,证明了即便有再多的预防措施,也无法完全抵挡内部的叛徒与外部的挑战。
至于孙小妹的角色,无论她是因何未能为刘备生下儿子,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刘备的气节未曾完全受到威胁,反而在情感与政治斗争的双重推动下,走上了新的征途。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种种恩怨与摩擦,必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