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三国志》时,我们会发现曹操在占领汉中后,快速带走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然后在汉中和刘备之间设立了一个战略缓冲区。他的策略是,只要刘备不主动挑起战争,曹操尽量保持西线的平静,不让西方战事蔓延开来。
曹魏的战略目标是“先打吴,再打蜀”,意味着曹操更倾向于消灭孙权,而非刘备,这也是当时魏国大部分谋士的共识。实际上,刘备的战略也与曹操相似,失去了荆州,关羽被害后,刘备的目标变成了先消灭孙权,再考虑其他。这种战略的核心思想,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吃柿子先捡软的捏”:曹操无疑是三国中的霸主,刘备在占领了荆州及半个汉中后,力量已经超过了孙权,成为第二大势力。这种实力的变化,在建安十九年刘备拿下西川后的形势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曹操和刘备之间争夺汉中的战争,曹操获得了大量人口和资源,而刘备则占据了土地。至于孙权,他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收获,张鲁甚至丧失了所有家底。曹操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争夺汉中的战斗中,他的军队仍然有大量兵力部署在合肥一线,这样不仅可以准备对东吴发动进攻,还能防止孙权从东南方向发起突袭。
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可以看到,曹操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孙权身上。记录中多次提到他直接亲自参与对孙权的军事行动:十四年春他带领军队进攻谯地,随后又组织水军行动。尤其在曹操兵败赤壁之后,他一直没有放下对孙权的怨恨,而对于刘备的战略反应则显得较为冷静,基本上是通过部将进行应对,曹操本人很少亲自出征。
曹操作为三国时代的最大枭雄,固然有着远见和宏大的胸怀,但他的精力并没有完全放在对刘备的打压上。曹操之所以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打击孙权上,显然有更深远的考量。从历史资料来看,刘备在占领荆州后,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三年,襄樊一带几乎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尽管偶有小规模冲突,但整体局势较为平稳。事实上,如果关羽没有将曹仁逼得太紧,曹操也不至于派遣于禁率领数万兵力来支援。
而于禁的七军在这一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只得派遣徐晃和张辽两路接应,自己也亲自赶赴前线,但在行军过程中,他多次叮嘱徐晃不要急于与敌人交战,要等到其他部队集结后再行决战。
从曹操的战略眼光来看,孙权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相对较低,甚至带有轻视态度。他曾直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但这种看法显然并未能长久维持下去,因为孙权在战略上的反复无常让曹操感到相当不屑。曹操后来甚至发出了一句抱怨:“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不仅曹操,连曹魏的谋士对孙权的评价也不高。刘晔曾经在刘备对吴国发起进攻时,提议曹丕趁火打劫,认为吴国内部有很大的裂隙,可以趁机攻击。他在信中写道:“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按照刘晔的观点,正是消灭孙权的最佳时机:“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刘晔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孙权的不信任,并且主张曹魏和蜀汉共同进攻东吴,认为吴国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曹丕却未能如曹操那样及时抓住机会,直到孙刘联盟重现迹象,他才逐渐意识到必须对孙权下手。但即便如此,曹丕依然错失了最佳时机,他的行动过于迟缓,孙权的反扑已经令形势发生了变化。
如果曹操还活着,必定不会放过这样一次击败东吴的机会,特别是在刘备向曹魏示好、通过使者表示哀悼的背景下,如果曹丕接受了刘备的使者邀请,双方很可能会“商量”如何瓜分东吴。那时,刘备可能会接受把江东一半土地交给曹魏,只要求保留荆州的四个郡。
曹魏的战略,尤其是曹操时代的战略,一直是“先打吴,再打蜀”。而曹丕接班后,由于低估了孙权的变数,同时又无法让刘备屈服于自己,最终错失了消灭吴国的机会。即使蜀汉内部也有支持联吴抗曹的声音,诸如诸葛亮和赵云,他们依然认为东吴是一个潜在盟友,尽管孙权已经背叛了盟约,夺取了荆州,甚至杀害了关羽。
对于赵云而言,虽然他的忠诚值得敬佩,但他在劝刘备伐吴时,显得过于理想化,未曾考虑到实际的战略局势。刘备面临的困难远比赵云所能想象的要复杂,单凭仅剩的一块土地,刘备根本无法与曹魏抗衡。
最后,曹操和刘备的战略目标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两人相继去世,曹丕继位后未能展现出父亲的豪迈和胸襟,错失了征服东吴的机会。试想,如果曹操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依然健在,他一定会把握住这个机会,不会让东吴继续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