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禁军士兵疯狂劫掠商铺,百姓哭喊声震彻云霄。而本该坐镇太极宫的大唐天子,此刻正带着少数亲信在夜色中仓皇西逃。这场发生在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让曾经意气风发的唐德宗李适颜面扫地。
谁能想到,这位登基时被誉为“小太宗”的皇帝,短短几年就从励精图治的改革者变成了宠信宦官的昏君?今天咱们就来看看他如何亲手断送了大唐最后的复兴机会。
公元742年的长安城,唐玄宗李隆基正忙着把年号从“开元”改成“天宝”,满朝文武都在忙着歌功颂德。就在这看似盛世的喧嚣中,太子李亨的长孙降生了,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唐德宗李适。
谁也没意识到,这个孩子出生的年份,恰好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李隆基忙着享受开元盛世的成果,朝堂上李林甫等奸臣开始把持朝政,边境的安禄山正在积蓄力量,而年幼的李适就在这样暗流涌动的环境中慢慢长大。
李适的童年过得并不安稳,七岁那年,太子李瑛被人诬告谋反,唐玄宗一怒之下杀了三个亲生儿子,皇宫里人人自危。他的爷爷李亨虽然后来当上太子,却天天被宰相李林甫刁难,连吃饭都要担心饭菜里有毒。
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让年少的李适早早见识了政治的残酷。十五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他跟着爷爷、父亲一路逃亡,亲眼目睹洛阳城被叛军烧成白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这些惨痛记忆,成了他后来立志改革的最初动力。
唐代宗即位后,二十出头的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军平定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在战场上,他亲眼看到藩镇军阀拥兵自重,无视朝廷号令。
回到长安,又目睹宦官专权,官员腐败成风。广德二年,李适被立为太子,此时的他已经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整顿朝纲,重现贞观开元的盛世。
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38岁的李适终于登上皇位,大唐迎来了久违的革新契机。
刚登基的李适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干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奏章,下令将宫中多余的宫女放出宫,把御花园里的珍禽异兽全部放生。
针对宦官专权的弊病,他果断收回了宦官手中的兵权,提拔了一批正直敢言的大臣。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他下令清查贪官污吏的家产,减免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
短短两年时间,长安城里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各地百姓也开始恢复生产,连边境的将领都纷纷上表称赞新皇帝英明神武。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唐要迎来中兴的时候,李适却亲手点燃了导火索。他急着要把权力收归中央,建中二年,他不顾大臣劝阻,贸然下令削夺藩镇的权力,还派军队去攻打拒不服从的藩镇。
一开始确实打了几个胜仗,可他没想到这些藩镇早就暗中勾结,很快就联合起来反抗朝廷。更要命的是,李适为了节省军费,竟然克扣了前线士兵的粮饷,这直接引爆了更大的危机。
建中四年冬天,泾原镇的士兵奉命去前线打仗,路过长安时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只有发霉的糙米和青菜。愤怒的士兵们调转矛头冲进长安城,喊着“我们为国家打仗却吃不饱,不如抢了皇宫快活”。
李适听到兵变的消息,连玉玺都顾不上带,带着妃子和太子就从后门逃跑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原兵变,也是大唐由衰转亡的关键转折点。
逃到奉天城的李适,在寒风中写下罪己诏,承认自己用人不当、急功近利的错误。靠着各地勤王军队的救援,他总算保住了性命,可曾经的雄心壮志已经荡然无存。
回到长安后,这位曾经痛恨宦官的皇帝,竟然开始把兵权交给宦官掌管。他不再相信大臣,整天疑神疑鬼,还学起了前朝皇帝搜刮民财的本事,甚至派宦官去各地做生意敛财。
那些曾经支持他改革的正直大臣,不是被流放就是被赐死,朝堂上又变得乌烟瘴气。
晚年的李适完全变了个人,天天在宫里摆宴享乐,对外面的藩镇割据和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他曾经想成为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最后却成了加速大唐灭亡的推手。
他死后不到五十年,黄巢起义爆发,长安城被付之一炬;又过了二十多年,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彻底走向覆灭。
唐德宗李适有过励精图治的初心,也有过扭转乾坤的机会,却因为急于求成和意志薄弱,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