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四月,宋朝的第四任皇帝赵祯在东京福宁殿突然去世,享年54岁。赵祯统治的时间长达42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他的去世令朝廷上下都感到极大的震惊与悲痛。赵祯一生为政仁爱宽厚,深得民心。他在位时,政权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君臣和谐,朝政清明。因此,赵祯去世后,朝中群臣一致决定,给他谥号“仁”,这不仅仅是一种尊敬的象征,也寄托了他们对赵祯治国理政之道的高度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仁”这一谥号,之前从未有皇帝获得,而赵祯也仅是四位中国历史上被赐予此称号的帝王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标准,是文人武将们极力推崇的价值观。赵祯生前的温和与治国之道,深得朝臣与百姓的敬爱,因此群臣愿意赋予他这个富有深意的谥号,期望他的美名能够世代流传。然而,或许这些群臣并未想到,后世对这位“仁宗”帝王的记忆,并非仅止于他的仁爱与治国,而是因为一些私人八卦与趣闻所广为流传。例如,赵祯在位四十多年,却没有留下一个嫡长子继位,而是最终由养子赵宗实继承了皇位。
赵祯自13岁即位,在位42年,这一在位时长创下宋朝的历史纪录。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尽管赵祯在宫中有众多妃子,后宫女人如云,他却没有一子可以继位。这引发了无数猜测,难道宋仁宗根本无法生育?但这一猜测显然站不住脚。赵祯不仅拥有生育能力,而且他在一生中共育有3个儿子和13个女儿,尽管男女人数上有所失衡,但这绝对证明他与妃子们具备生育能力。遗憾的是,赵祯的子嗣夭折率异常高,他的三个儿子都未能活过童年,而13个女儿中,也有9人早逝。这样高的夭折率,着实令人大为叹息。
在中国古代,皇室通常推崇“多子多福”,因为只有足够的后嗣,皇位才能顺利传承,避免因继承问题引发内乱。尽管“夺嫡之争”残酷,但若是后嗣稀少,甚至连基本的继承问题都无法保障,赵祯便是最好的例证。赵祯的第一位儿子赵昉出生时,赵祯只有27岁,尽管赵祯对他寄予厚望,但赵昉在出生当天不幸夭折。对于年轻的赵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仍然保持乐观,认为自己尚年轻,未来还有机会生育更多的子嗣。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给予赵祯更多的机会。在赵昉夭折后的两年,赵祯的次子赵昕出生,却也在两岁时突然夭折。赵昕的去世让赵祯倍感痛苦,接着,赵祯的第三子赵曦诞生。由于前两个儿子相继夭折,赵祯对赵曦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与关注,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照料赵曦身上。赵祯亲自指挥宫中宫女们细心照料,几乎每一天都亲自前去探视。然而,赵曦也未能逃脱夭折的厄运,他在幼年时便去世。此后,赵祯再也未能生育男儿,虽然他依旧有许多女儿,但这些女儿大多也没能度过一岁。
赵祯的亲子早夭,究竟是何原因呢?历史上对此并无定论,只有一些流传下来的猜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家族基因问题。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的子嗣也不太昌盛,在他25年的统治期间,共有6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只有赵祯一人活到成年,其他的儿女皆夭折。赵恒虽然有心保住赵祯的继承权,但到了赵祯这里,由于没有成年子嗣,只能将皇位交给其他人。更有意思的是,宋哲宗赵佶也没有儿子,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佶,赵佶后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亦因此成为“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
另一个猜测是与母亲的年龄相关。赵祯虽然在治国理政上颇具声望,但他并非没有“好色”之名。他先后册立了四位皇后,还有13位有封号的妃子,以及更多没有封号的妃子。如此庞大的后宫,虽然为赵祯提供了不少子嗣,却也伴随着高夭折率。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妇女普遍较早结婚生育,以及古代医疗水平较低,胎儿健康无法得到保障等因素有关。
由于缺乏亲子继承人,赵祯在二十五岁时,迫于朝中重臣的压力,决定收养赵宗实为养子。赵宗实作为赵祯的养子,开始被培养成继承人。但赵宗实也未必安稳。赵祯在赵宗实的养育过程中,曾数次有新儿子出生,这让赵宗实从继承人地位中跌落,多次被送出宫外。这个过程对赵宗实来说,是一次次的心理打击,让他始终处于不安和压力中。最终,这种高压让赵宗实的精神状态严重受损,甚至导致了他在即位后的短短四年内去世。
有趣的是,赵宗实的父亲赵允让,亦曾面临类似的境遇。赵允让原本是宋真宗赵恒为了确保皇位继承而挑选的养子,赵恒年近四十,多个儿子早逝,于是将赵允让选入宫中养育。然而,随着赵祯的诞生,赵允让被送回了家中。可以说,赵祯将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收养,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对赵允让的一种补偿。
这些充满曲折与复杂情感的故事,也许正是赵祯与他的养子赵宗实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