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当湖南省博物馆还处于积极筹备阶段时,年迈的罗迭开老人主动将一份珍贵的“罗盛教牺牲证明书”捐赠了出来。这份证明书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罗盛教而颁发的。该证书的设计类似于奖状,上面悬挂着两面鲜艳的“八一军旗”,证书四周环绕着象征丰收与工业的麦穗和齿轮图案,彰显着那段特殊历史的厚重感。
从证书内容可以看出,这份“牺牲证明书”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颁发的。罗盛教是一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志愿军战士,他在部队休整时,英勇救助了一名落水的朝鲜少年,却不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感动的是,被救的这名朝鲜少年后来曾两次访问中国,但遗憾的是,他在1977年因公殉职。究竟这名少年是谁?罗盛教当时是怎样奋不顾身救人的呢?
罗盛教生于1931年,1949年11月应征入伍,进入湘西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在校期间,他就以乐于助人和强烈的牺牲精神著称。一次学校建设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在河上搭建木桥,树木锯断后,由于未掌握好方向和力度,树木纷纷滚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罗盛教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顶着严寒,奋力将树木运上岸。他的行动极大鼓舞了班上二三十名同学,大家纷纷挽起裤脚也跳进河里,最终在集体努力下,成功将树木搬到岸边。因这次表现,罗盛教被中队授予了“开路先锋”的称号。
干部学校毕业后,凭借优异表现,罗盛教被分配到第47军141师直属侦察连担任文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罗盛教响应号召,踏上了赴朝战场。1951年4月18日,他抵达朝鲜,亲眼目睹了满目疮痍的景象:房屋被炸毁,朝鲜人民无家可归,眼神空洞,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战火的味道。
罗盛教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击中时,希望你不要停留在我的尸体旁,应继续奋勇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战友报仇……”这段话后来被谱入了《罗盛教连连歌》,成为他精神的生动写照。在行军途中,罗盛教总是乐于助人,经常替炊事班的战士分担沉重的行李,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朝鲜语,帮助当地居民挑水、做饭和打扫。
部队驻扎南映里时,敌军飞机突然发动空袭,造成火灾蔓延。朝鲜群众安大娘和她的孙女因避闪不及,被困火海。罗盛教及时发现危险,义无反顾冲入火场,将两人成功救出。类似的英勇行为还有很多:如1951年8月临津江牛尾洞伏击战中,他舍身挡炮弹,保护战友;1952年1月,他在一次救援行动中救下了一名朝鲜少年,却因此遭遇了不幸。
1952年初,朝鲜正值冰雪严寒,战场陷入艰难的对峙。罗盛教所在部队与兄弟部队联合击退了由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秋季攻势”,战斗结束后,他随部队在成川郡石田里地区休整。1952年1月2日清晨,天气寒冷至零下20度,大雪纷飞,罗盛教和战士们一早起床做早操。尽管寒风刺骨,他仍坚持去冰河边进行投弹训练,这是他的习惯。
突然,他听到远处传来呼救声和哭喊声,凭直觉,他知道附近有朝鲜居民,极有可能有人遇险。果然,冰面上四名朝鲜少年玩耍时,一位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进冰窟窿。呼救声是其他三名少年的。罗盛教迅速奔向事发地点,一边脱衣,一边冲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虽不善水性,但救人心切使他无所顾忌。
他摸索着找到了崔莹,试图将他拉出水面。由于冰面薄弱,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罗盛教耗尽了体力,寒冷的水不断侵蚀着他的身体。他再一次潜入水中,用肩膀和头顶将崔莹顶出水面。然而,冰面裂痕加深,险情依旧。关键时刻,战友宋志云赶到,手持电线杆支援。崔莹抱住电线杆,被拉上岸,得救了。除了受冻颤抖,少年无大碍。
但罗盛教却不幸陷入险境,长时间浸泡导致体力不支,无法爬出冰窟窿。战友虽想施救,却为时已晚,他被冰层吞没。朝鲜居民赶来凿冰救援时,罗盛教已无生命迹象。年仅21岁的他,为救助落水少年壮烈牺牲。
随后,师党委召开会议,确认罗盛教的英勇行为,追授一等功,朝鲜也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中朝两国领导人也为他题词表达敬意:毛主席称其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金日成则赞誉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存。
罗盛教的牺牲堪称伟大,他的精神成为两国人民的楷模。中国将他的事迹编入学生教材,朝鲜则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河、一座山和一个村庄,深切纪念这位英雄。
值得关注的是,被救的朝鲜少年崔莹。1953年战争结束时,贺龙率团赴朝慰问,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也同行。在平壤露天剧场,一名少年泪眼婆娑地走向罗迭开,喊出“爸爸!”那正是崔莹。父子俩紧紧相拥,感情深厚,罗迭开早已将崔莹视如己出。
1954年,朝鲜代表团访华,崔莹随团来华。他一路上多次抱怨火车速度慢,实则是心急想尽快见到“中国父亲”。抵达罗家后,受到罗妈妈和罗盛教弟妹的热情接待,大家像亲人般畅谈无拘。受罗盛教影响,崔莹参军报国,表现突出,晋升为排长。
1970年,罗迭开再次踏上朝鲜,看到已成家立业的崔莹及其四个孩子。崔莹母亲坚持让罗迭开认最小的孩子为“孙子”,并为其起名罗继宏。崔莹后担任朝鲜坦克部队营长,1977年因公殉职。两家情谊深厚,象征着中朝友谊的坚固与长存,向志愿军英雄们致敬!
编辑: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