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庐山会议,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最初,彭德怀曾打算请假,让黄克诚代他参加会议,但毛主席坚决不同意,认为彭德怀必须亲自到场。于是,彭德怀只好如期前往庐山,而由于他必须离开,军委的日常工作便无负责人。于是,黄克诚留在北京,继续处理军委的事务,并没有打算去庐山。就在会议接近尾声时,彭德怀写了一封信,会议也因此被延长。毛主席随即建议留在北京的同志也应上庐山,并特意点了黄克诚的名字。这样,黄克诚便跟随彭真等人,于7月17日抵达庐山。
庐山会议于7月2日召开,而毛主席则是在7月1日到达庐山的。黄克诚到达庐山时,住进了庐山河南路176号的别墅,这座别墅有两套房,一套是为彭德怀准备的,空出的另一套便留给了黄克诚。黄克诚刚安顿下来,彭德怀便把那封信拿给他看。黄克诚看过信后,坦率地说道:“这封信我支持,但写法过于激烈,语言带有刺激性,为什么要这样呢?你总是感情用事,和主席那么熟,完全可以当面谈清楚,何必写信呢?”黄克诚的批评不无道理,他认为彭德怀可以直接与毛主席沟通,而不是通过这种激烈的方式。
当黄克诚抵达庐山的当天,他首先去拜访了李先念。黄克诚由于到得晚,对会议的情况不太了解,于是先找李先念打听一下。李先念与黄克诚有着深厚的战友情谊。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分别是新四军的第三师和第五师的师长兼政委,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建国后,李先念调任湖北省委书记,而黄克诚则去了湖南担任省委书记。两人所辖的省份相邻,且都在1952年和1954年分别进京,李先念进入国务院,而黄克诚则留在军队工作。黄克诚之所以先去看李先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是老战友,另一方面,李先念作为财政部长,负责全国的经济事务,对经济问题有较深了解。彭德怀的信中涉及到经济问题,黄克诚希望从李先念那里获得更多的意见。
李先念非常坦率地与黄克诚分享了他的看法。他指出,我们必须深刻吸取过去的教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纠正错误。李先念的观点明显倾向于支持彭德怀的立场,黄克诚在听后心中有了底,便说道:“我们的看法一致。”随后,黄克诚又去看了谭震林。
当谭震林得知黄克诚刚从李先念那里过来时,脸色一沉,勃然大怒,责问黄克诚:“你怎么先去看李先念,而不是来找我?”谭震林为何这么生气?首先,抗日战争期间,谭震林与黄克诚有着更加深厚的交情,他们都曾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是老战友,而李先念当时在红四方面军中,与黄克诚的交情较少。因此,按理说,黄克诚应当优先去看谭震林。更重要的是,虽然谭震林与李先念同为国务院副总理,但两人对政治问题的看法截然不同。李先念倾向支持彭德怀的立场,而谭震林则反对。因此,谭震林担心黄克诚先去看李先念,可能会受到其观点的影响。黄克诚解释道:“我和李先念同志某些看法相同,但不能说我受了他的影响。”双方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谭震林的反应,可能也是出于对黄克诚的关心,不希望他与彭德怀走得太近。果然,后来黄克诚与彭德怀都陷入了困境。然而,黄克诚心中有明确的信念,他认为自己坚持的事情,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值得去做,他绝不会因人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参考书籍:《黄克诚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