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山既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也不只是无瑕的天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帝’。”——这是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对他的评价。
01
1901年,何凤山出生于湖南省一个普通家庭。彼时,何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能够供他读书,已是家中倾尽所有的努力。
在那个年代,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读书后最普遍的选择往往是投笔从戎,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但何凤山却有着更为深远的眼光。他坚信,除了战场上的勇士,中国更需要那些能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争取合法权益的外交战士。
因此,当周围同龄人完成中学学业后大多选择进入黄埔军校或者直接参军时,何凤山却决定继续深造,目标是成为一名为国家效力的外交官。
按理说,以当时家境来说,上大学的学费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何凤山实现这一梦想无疑困难重重。
02
然而,命运在那个时候给了他一个机会。美国人在长沙开办了一所名为雅礼大学的教会学校,这所学校因背靠教会而学费低廉,而且允许学生在校外兼职,给了何凤山进入大学的机会。
为了补贴生活费,何凤山不仅努力学习,还兼职做教师,甚至参与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也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基础。
然而随着国内战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复杂的政治环境,他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心中怀揣的理想驱使他继续迈向外交领域。
他通过努力获得了出国留学的资格,赴海外深造,最终以政治经济学博士的身份学成回国。
归国后,他受到重用,成为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的私人秘书,同时兼任湖南大学和政法大学的教师。
03
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和国民政府的需求,何凤山逐渐被派往外交岗位。
另一种说法是,他对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感到厌倦,因此希望通过外交工作找到更有价值的舞台。
众所周知,革命烈士杨开慧因参加革命而遭到敌人残忍杀害,但背后真凶鲜为人知。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键正是这桩惨案的幕后黑手之一。
何键对农民革命怀有深深的敌意,对共产党人采取激烈打压手段,还与汪精卫等国民党顽固派关系密切,而湖南又是我党重要工作基地之一,何凤山对这些黑暗内幕自然了如指掌。
尽管身在国民政府体制内,何凤山心系的是整个中国的未来,而非某一党派的利益。外交工作本就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选择放弃安稳的秘书和教师岗位,踏上充满挑战的外交之路,实属情理之中。
04
大约从1935年起,何凤山正式投身外交事业。他仅用两年时间便升任一等秘书,并在翌年被任命为总领事。
他的晋升速度反映了非凡的个人能力,但因当时国民政府的种种复杂局势以及历史原因,他在外交岗位上的很多成就已难以查证。
甚至他曾主导的一桩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也是在多年后才被历史慢慢揭露出来。
1938年,何凤山被派往奥地利担任总领事。那时,纳粹德国已经吞并了奥地利,从何凤山这一任命也能看出国民党对他的重视。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战争爆发的根源之一是经济危机,而欧洲诸国普遍将责任归咎于犹太商人。
05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开始对犹太人展开严酷的“清算”行动,甚至远东的一些国家也卷入其中。但在残酷程度上,德国无疑是最为极端的。
奥地利虽小,却是欧洲犹太人第三大聚居地。若无外部干预,奥地利犹太人极可能全数遭到迫害。
这里所说的“外部干预”并非德国人的仁慈,而是其他国家愿意发放签证,给犹太人提供避难机会。
当时由于纳粹宣传的影响,犹太人在社会中遭受广泛排斥,人们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
就在奥地利犹太人陷入绝望之际,何凤山挺身而出,成为他们的希望。
06
根据不完全统计,何凤山当年签发的犹太人签证至少有四千余份,受益犹太人数量或超过万人,其后代更是难以计数。
如此规模的救助本应成为他一生的光辉功绩,但直到去世前,他从未公开谈论过此事。历史记录显示,他之所以被调离奥地利,正是因为他为犹太人开辟了一条生路。
当时国民党与德国关系密切,何凤山冒着得罪强大势力的风险救助外国人,显得极为罕见。
国民党上层对他的不满由此可见一斑,而何凤山去世时,国民党竟然未曾表示任何敬意,反而是共产党方面派人前去祭奠。
07
何凤山于1997年去世。事后,他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父亲当年的英勇事迹,并将其公布于讣告。
犹太人得知后专程前来核实,迅速确认了事实。
随后,犹太社群开展了多项表彰行动,包括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颁发“荣誉公民”证书,并将他的名字铭刻于纪念馆之中。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更是称他为“上帝”。
而何凤山本人在回忆录中对这段经历的态度极为平淡,他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本就是我应当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