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静静离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荣耀,备受世人评说。
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发动兵变,软禁了蒋介石,迫使其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掀起全民抗战的序幕。然而,当年他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这一举措在国内外引起极大质疑,成为他一生中的重大失误。
尽管被蒋介石囚禁长达五十年,张学良并未在幽闭中消沉,他反而活到了百岁高龄。他的一生功过由后人评说,而他晚年留下的最大谜团是,将自己巨额的家产全部捐赠给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
这一消息一经公布,立刻成为全球媒体的头条。人们纷纷猜测,长期被囚禁的张学良,究竟是如何积累起这笔丰厚财富?为何不传给子女?身为中国的爱国将领,为何要将遗产留在美国?
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民国时期收藏界有“四大巨头”:张锦芳的儿子张伯驹、恭亲王奕忻的孙子溥侗、洪宪皇帝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以及张学良。张学良对文物收藏有极高的鉴赏力,闲暇时最爱寻觅古董珍品。
有一次,他在一家旧书店的纸堆中发现一卷沾满尘埃的古画,凭着敏锐的眼光,一眼认出此画出自名家之手,立即高价买下。后来专家鉴定确认,这是南宋“李唐”大师的真迹,价值连城,属于国宝级文物。
他个人收藏的古代书画多达六百余件,许多是稀世珍品。抗战胜利前,这些藏品曾被日伪军抢夺,散失至日本。除此之外,张学良还收集了同时代多位大师的真迹,有些赠送给友人,更多则被他秘密带到美国保存。
哥伦比亚大学与张学良私交深厚,曾承诺若其捐赠文物,将为其设立专馆,专门收藏这些珍贵藏品。该馆名为“毅荻书斋”,“毅”取自张学良号“毅庵”,“荻”源自其伴侣赵一荻的名字。至今,这里珍藏着张学良的征战历史与幽禁岁月的珍贵资料。
除了文物,张学良还掌握大量涉及军事和政治的绝密文件,内藏诸多未解的历史谜团。他将这些珍贵资料交给哥伦比亚大学,意在妥善保存,并在合适的时机公开。
尽管蒋介石将他囚禁长达半个世纪,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感情却异常复杂,远非简单的仇恨。1975年4月5日,临终的蒋介石曾对儿子蒋经国说:“莫要放虎归山”,这里的“虎”显然指张学良,显示蒋依然不愿释放他。
蒋去世四天后,张学良亲自到灵堂吊唁,题写挽联:“关怀之情,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这段话体现了他对蒋介石复杂而纠结的情感。
历史上,蒋介石与张学良曾在中原大战时结为异姓兄弟,宋美龄的母亲还认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为干女儿。张学良未被处死,多亏了宋美龄的劝说,也有人认为蒋与宋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据说,蒋临终前仍不愿释放张学良,宋美龄听闻后潸然泪下。张学良对宋美龄心存感激,获释后曾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对蒋介石夫妇的复杂情感,直接影响了张学良遗产的去向。他拒绝将遗产留给台湾,因为积怨尚存。若非长期被囚禁,张学良本可以发挥更大历史作用,凭借与中共的良好关系,人生本可更加辉煌。
几十年间,他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而蒋介石毁了他的人生,他怎会轻易原谅?更不可能将掌握的历史资料交予蒋家。
那为何不把遗产捐给大陆?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受严密软禁,辗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贵州,最终被押送到台湾,蒋介石意图将他囚禁至死。
长期与外界隔绝,张学良曾秘密支援中共,但感情已渐疏离。晚年只愿享受自由,虽台湾承诺自由活动,他明白返大陆难以成行,也会引发轰动。
有人问他是否想回东北故乡,张学良坚定回答想,他渴望“落叶归根”。然而从1990年至1995年,他在美国和台湾间辗转,却始终未踏上大陆土地。
他的顾虑有二:身体虚弱不堪折腾;与大陆联系稀少,幽禁半生导致面对故乡人情感复杂,心存恐惧。更何况手中掌握诸多与蒋介石、宋美龄相关的秘密,若留给大陆,必将掀起轩然大波。
对台湾心有芥蒂,对大陆心存愧疚,对新中国亦不熟悉,他最终选择将遗产留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承诺妥善保存并择机公布,正是张学良所愿。
他不仅顾及与大陆台湾的复杂关系,也为子女着想。按中国传统,遗产应传给子女,但他却将巨额财富全部捐出。
他一生坎坷,只希望子女平安幸福,避免“怀璧其罪”。他不愿让子女卷入那些国宝和历史资料的纷争中,盼悲剧止于自身。
张学良周全考量,甚至顾及宋美龄的面子,唯独对不起的,是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于凤至来自富裕家庭,是张学良生命中重要的伴侣。西安事变时,她在英国陪读子女,闻讯即联系宋子文,极力请求保护张学良性命,并尽快返国。
张学良被囚禁期间多次转移,于凤至辗转难觅其下落,身心俱疲。1940年春,医生诊断她患上乳腺癌。
宋美龄安排她赴美顶级肿瘤医院治疗。虽经历痛苦化疗,于凤至始终乐观坚强,最终战胜病魔,保住性命。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声名大振,于凤至在他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她不再只是妻子,更是心中的英雄。
病后,于凤至瘦至90斤,愈加豁达。见家境愈发拮据,她开始涉足股市,凭胆识与智慧很快成为百万富翁。
她在赚取财富后果断退出股市,转而投身刚兴起的房地产行业。她努力学习英语,为经商做好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拼搏,于凤至在洛杉矶好莱坞山顶购置两座别墅,装修风格古朴中式,悉心迎合张学良的喜好。
她期待张学良获释后,能携赵一荻一同来美团聚,共享天伦。
因张学良信奉基督教,欲接受洗礼,教规要求一夫一妻制,他向于凤至提出离婚请求。
于凤至回信表示同意离婚,祝福他与赵一荻合法成婚。她坦然面对现实,也为成全两人感到欣慰。
经历手术和治疗,她失去了左乳房,内心曾一度自卑,质疑自己是否还能获得丈夫的爱抚。她不怪赵一荻,也理解并感激她的存在。
1990年3月30日下午,于凤至因心脏病发作奄奄一息,眼睛紧盯着墙上张学良与她的合影,那是他们1934年欧洲旅行时的留念。
她担心张学良获释后经济拮据,将所有遗产留给了丈夫,并请求他未来能与自己合葬。
于凤至葬于洛杉矶比弗利山玫瑰公墓,墓旁空穴留给张学良。
1991年,于凤至去世一年后,张学良获准赴美探亲。女儿带他重访母亲生前住所,简朴的卧室陈设让他感慨万千,旧时景象历历在目。
他忍不住泪流满面,来到于凤至墓前跪拜,哽咽道:“此生,唯负此一人,唯负此一人……”
可惜遗产虽捐出,但于凤至的遗愿未能实现。两人未能留在洛杉矶,而是迁往夏威夷。
于凤至对张学良的爱与付出无人能及,她是那个坚韧重情的妻子,也是张学良一生最大的愧疚。
2006年6月,赵一荻去世,葬于夏威夷东海岸著名的神殿谷纪念陵园,最终与张学良长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