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一位贫困的老人在自家孤独死去,这个老人名叫熊国炳,曾是老红军。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熊国炳曾因部队解散后流落到这个小山村,并在这里默默度过了23年。尽管他身世显赫,曾经有人建议他向组织寻求帮助,然而这位倔强的老人却坚定地拒绝了所有援助。为什么一个如此有着辉煌历史的老红军,最终会选择隐匿在山村里度过晚年,并且不愿与组织有任何联系呢?
熊国炳,生于1899年,出生在四川通江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庭。由于家境贫困,年幼的熊国炳早已习惯了肚子常常空空如也的日子。偶尔能吃上一顿饱饭,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所幸,他的父母比较开明,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也才能改变整个家庭的未来。于是,熊国炳在十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私塾学习,而他也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常常名列前茅。
然而,读书需要资金支持,不久后,熊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捉襟见肘,熊国炳不得不辍学,开始在家帮助父母耕种。每一天,他都和父母一起起早贪黑劳作,父母看着他艰难的生活,心生怜悯,最终决定将他过继到一户比较富裕的医生家庭。起初,养父母看到熊国炳聪明好学,便将他送入学校继续读书,但不到一年,因为缺乏资金,熊国炳又一次辍学了。随后,养父开始教他草药医术,但就在熊国炳初学医术时,养父因不慎溺水身亡,紧接着养母也因噩耗病倒,最终离世。熊国炳只能再次回到自己的亲生家庭,孤独且无助。
21岁时,熊国炳的父母为他安排了一门婚事,然而婚后不久,妻子就被村里的恶霸盯上,恶霸散播熊国炳的谣言,试图破坏他们的家庭。面对这种压迫,熊国炳只得带着妻儿逃到岳父家避难,之后又辗转来到了天池寨,开始了艰难的垦荒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30年,通江县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熊国炳只得离开天池寨,回到了老家,靠打猎和偶尔贩卖山梨为生,艰难度日。
改变熊国炳一生的契机出现在1932年,那个时候一位自称刘子才的人找上了他,目的是购买熊国炳手中的兽皮。在几次交易后,熊国炳与刘子才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刘子才也在此后介绍他加入了红军。随着红四军进驻四川,熊国炳成功加入了红军并迅速展现出自己的才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先后担任了赤卫队队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等重要职务。1934年,凭借卓越的革命能力以及大批党员代表的支持,熊国炳当选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开始着手扩大苏维埃政权,在短短十天内便在周围六个县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然而,随着国民党对川陕地区的加大打击,熊国炳等红军不得不迅速向西转移。在这过程中,熊国炳的家庭未能幸免,遭到了国民党军的残酷迫害。1936年,随着长征的结束,熊国炳的经历再次得到升级,他被委任为红四军总后勤处长。此时,大部队决定西渡黄河,熊国炳作为西路军委员随军渡河,但没过多久,他们便遇上了马家军的阻击。尽管红军士兵英勇作战,熊国炳的队伍仍未能避免被击散的命运。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成功重新集结了队伍,并决定向敌军薄弱环节发起突围。
然而,在突围过程中,熊国炳的部队最终未能摆脱马家军的包围,最终被迫向雪山方向撤退。熊国炳在逃亡过程中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他始终坚称自己是一个普通伙夫,这个谎言成功让他逃过一劫。后来,他被暂时关押在裕固族中,族长见他可怜,最终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逃脱后的熊国炳继续在流亡途中四处漂泊,最终在酒泉屯得到了张大爷的收留,并治愈了他在逃亡过程中所遭受的冻伤。
伤愈后,熊国炳化名张炳南,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在乡邻的介绍下娶了一位白姓女子为妻。1945年,随着局势动荡,熊国炳一家搬到了玉门,并在油矿工作。之后,他们又回到了酒泉,靠贩卖干果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熊国炳首次向政府上报了自己曾参加革命的经历,并获得了一定的补助。然而,这笔补助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熊国炳的家境,经济上的困难依然困扰着他。
尽管如此,熊国炳却始终拒绝向党和政府寻求帮助。即使村里的人多次劝解他,认为他曾经为革命付出过,应该得到组织的帮助,他依然坚定地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当年川陕根据地牺牲了那么多革命先烈,而我如今只不过是苟且偷生,怎么有理由去求组织的帮助呢?”熊国炳的坚韧与澄澈正体现了那一代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为了祖国奉献一切,却从不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这种精神,正是新中国得以建立的根本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