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历史爱好者的观念中,西安事变前的红军似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毫无反抗之力的境地,认为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才迫使蒋介石转变立场,开始抗日,最终保住了红军,给我党带来了复兴的机会。
然而,这种看法真的是事实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关于红军三大主力进入陕北后所面临的困境,有不少亲历者的回忆值得关注。例如,徐向前元帅在他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形,他写道:
“中央对于陕甘宁根据地的困境做了详细通报:陕甘宁苏区的面积非常广阔,东西约1200余里,南北大约有600里,且九座城市都在我们手中。虽然地理面积庞大,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当地的地形多山,沟壑纵深,林木稀疏,水源缺乏,土质松软,交通不便,不适合大规模的军队行动。当地总人口仅有40万,而红军战士已占了其中的3万多。物产相当贫瘠,除了小米之外,小麦和其他粮食严重缺乏,无法支撑大军长期驻扎。”
“彭德怀也曾发来过一封电报,内容和中央的报告大体一致,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在甘南的占领区,人口大约有80万,而陕甘宁的则只有40多万,情况还算稍好一些。”
另外,聂荣臻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陕北的根据地面积不小,但确实是太贫瘠。人口稀少,资源匮乏。即便是陕北的人民踊跃上交公粮,能否养活那么多部队仍然是个问题。再说,我们不能在陕北靠老米生活啊!”
“在陕北,谈到地主时,大家通常会提到他们家有多少孔石窑、多少田地、多少羊群。而在山西汾河流域,我们的红军才真切见识到北方封建地主的真正模样。”
关于陕北贫瘠导致红军士兵面临食物匮乏和冬季衣物不足的问题,1936年11月8日,中央书记处曾向驻共产国际的王明发电报,内容提到:“无论是五万还是十万红军,都必须尽快出发……每拖延一天,冻死饿毙的士兵就会增加一人,这无论如何都不是革命的福音。”
从这些描述来看,红军在陕北似乎确实已经陷入了困境,仿佛只要没有西安事变的爆发,红军的前途就会走向灭亡。然而,事情真的如外界所认为的那样糟糕吗?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国民党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局面。
1936年2月18日,毛主席为了解决陕北根据地贫困的问题,命令红军进行东征,计划跨越黄河进入山西,借此机会打击阎锡山的军队,在山西进行募款、扩军并建立新的根据地。
就在东征前夕,毛主席写下了那首极富历史意义的《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主席并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反而表现出对革命前途的极大信心。
东征战役从2月18日开始,到5月初结束,历时两个半月。正如聂荣臻元帅回忆的那样,山西的经济状况比陕北要富裕得多,“我们在这片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没收土豪的财产,筹集了不少资金……同时,经过宣传动员,很多群众积极报名加入红军,光是4师就扩军了1300多人,全军团一共扩军超过5000人。”
尽管由于中央军的加入,红军最终撤回了陕北,但中央认为东征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力;其次,在军事上补充了8000多名新兵,筹集资金超过30万元,消灭了国军的7个团,俘虏了4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正如直罗镇战役令东北日军心生恐惧一样,东征战役也给阎锡山及其晋军带来了同样的震动。
阎锡山的亲信、国军一级上将徐永昌(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在日记中写道,东征后,阎锡山对红军充满了畏惧,他四处宣称:“共匪如此厉害,简直无法抗衡。”甚至认为“面对日本军队,尚可一战,但与红军作战绝无胜算”。
徐永昌本人也对红军的战斗力深感震撼,他分析道:红军东征时的兵力不过两万左右,而中央军和晋绥军加起来不下15万人,但红军却几乎全胜,只有刘志丹不幸牺牲。他感叹道:即便是国军的10万大军,对抗红军两万左右的兵力也毫无办法,甚至时常遭到红军的骚扰。如果红军与日军作战,日军是否也需要动员15万或20万人才能抗衡呢?如果日军只需3万到5万兵力便可轻松消灭红军,那么国军15万人为何打不过红军呢?
从徐永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红军的战斗力让他深感不安。
东征战役结束半年后,徐永昌再次在日记中感慨红军的强大,并预测道:国军从江西一路追剿红军,直到湖南、贵州、云南,甚至到达陕甘宁,仍无法将红军消灭。如果没有新策略,红军最终将从绥远扩展到察哈尔,进而席卷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历史的事实证明,徐永昌的预言完全应验。
值得注意的是,徐永昌的这些感叹正好出现在西安事变前夕。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并没有外界所认为的那样,已到力尽筋疲、前途无望的地步。相反,红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中曾评价西安事变时说:“八年剿匪的成果,原本预计两周至一个月内就能完全消灭红军,但几乎毁于一旦。”
然而,蒋介石的这些话是否真实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断言是否过于自信?毕竟,三年后,蒋介石就因解放战争的爆发而一败涂地。
尽管如此,西安事变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影响深远。西安事变不仅加速了历史进程,结束了长期的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因此,将西安事变视为中国从长期内战走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毫不为过。
西安事变的爆发,也避免了红军可能面临的一系列不利局面。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的原计划是先南下平凉、泾川、长武、宁县、正宁,再视情况决定是否东进山西或南下河南、湖北,准备在外线进行长达一年的征战,然后再设法返回西北。
正如前文所述,红军的战斗力使得它在长途征战中并非必定会被消灭或大幅损耗,但毕竟征途漫长、变数众多,既然最终还要返回西北,不如从一开始就避免这一切。而西安事变的发生,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契机,改变了这一切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