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特于1967年2月14日出生在荷兰海牙,是荷兰政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荷兰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他在2010年至2024年这14年间,带领国家成功应对了经济危机、难民潮以及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局势等多重严峻挑战。
2024年10月1日,吕特正式接替前任,成为北约秘书长,并且成为首位担任该职位的荷兰人。他以务实的政治风格著称,擅长在纷繁复杂的多党联合政府中寻找共识,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灵活且富有策略的外交手腕。
吕特的背景并非显赫出身。他曾在荷兰著名的莱顿大学专攻历史,毕业后进入跨国企业联合利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组织经验。随后进入政坛,凭借自由民主人民党(VVD)领导人的身份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政坛重量级人物。
他的执政风格虽然低调,却极为高效,媒体曾称他为“欧洲最无聊的领导人”,但这一称号恰恰反映了他稳健务实、步步为营的作风。就任北约秘书长后,吕特面对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冲突尚未平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而北约内部的分歧依然存在且难以调和。
在吕特看来,北约不仅肩负保卫欧洲的责任,更必须应对全球安全环境中的多样化威胁。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推动北约加强与亚太国家的防务合作,力图将这一军事联盟的影响力拓展至西太平洋地区。他丰富的经验和务实的理念,使他成为连接欧洲安全与全球安全格局的关键桥梁。
2025年7月,吕特在一次媒体采访中首次公开表达了对中俄合作的深刻担忧。他警告称,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采取武力行动,美国几乎必然介入,这将导致美军在亚太地区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
与此同时,俄罗斯可能趁机从东部边境对北约发动进攻,试图突破防线。这一观点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不仅揭示了中俄之间潜在的协同作战风险,也暴露出北约在军事准备上的不足与隐患。
近年来,中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3月,两国签署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承诺加强军事领域合作。此后,中俄联合军演的规模和频率显著提升。
据2025年6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中俄在远东地区举办了代号为“东方-2025”的联合军事演习,动用了超过10万名士兵及数百件重型武器装备。这次大规模演习被视为对北约及其亚太盟友的强烈回应。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升。根据网易2025年6月22日的报道,普京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披露,2024年俄罗斯的弹药产量已超过北约国家总和。
尽管这一数字尚未得到北约官方确认,德国之声2025年6月25日的分析指出,俄罗斯在乌克兰持续的攻势证明其后勤保障能力极为强大。吕特正是基于这些事实,提出俄罗斯可能趁乱出击的假设。
吕特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大陆可能对台湾采取武力行动的风险。2025年6月,美国之音报道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扩张速度令人忧虑,尤其是其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国,在西太平洋区域部署密集。
北约的情报显示,2024至2025年间,中国大幅增加了针对台海地区的军事演习,涵盖封锁和登陆作战等多种演练内容。吕特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大规模的军事扩展加剧了台湾局势的紧张,这不仅是亚太地区的问题,更是全球安全的重大挑战。”
他认为,一旦台海爆发冲突,美国势必调动航母战斗群及空军力量,这将削弱其对欧洲的威慑能力。观察者网的报道援引美国智库的模拟演习显示,虽然美军在冲突初期可能占据优势,但长期作战将使其资源极为紧张。
吕特的警告同时直指北约自身存在的短板。他坦言,欧洲多数国家的军事准备远远落后于俄罗斯。网易报道,一位北约高官透露,北约虽能在30天内动员超过30万军队,但在装备和后勤保障方面仍存在明显缺陷。
德国的坦克数量在过去十年锐减,士兵训练水平难以与俄罗斯职业军队抗衡。更令人担忧的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协调障碍。吕特上任后多次敦促成员国提高军费开支,但收效甚微。
观察者网报道称,特朗普曾公开警告欧洲国家必须“大量出资”,否则美国可能削减对北约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吕特不得不一边应对外部威胁,一边平衡内部纷争,维护联盟的团结。
马克·吕特的警告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2025年全球安全局势的复杂与多变。中俄日益加深的合作,美国面临两线作战压力,以及北约内部的分裂,交织成一幅严峻的安全图景。
他强调,西方国家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迅速采取行动。但安全从来不是单边的游戏,和平的钥匙不仅掌握在北约手中,更依赖于大国间的相互理解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