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农民战争的后期,群雄割据的局面愈发激烈,数个地方势力都在争夺中原的控制权。经过长时间的混乱与斗争,最终,凭借在元末农民战争中逐渐崛起的朱元璋势力,于1368年成功平定了局势,建立了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中原的大一统王朝。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令设立功臣庙,并亲自安排功臣们的位次。在这份名单中,徐达排在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等。这一任命充分显示了徐达在明朝建立中的非凡地位,也让人不难理解为何朱元璋会把他称为“万里长城”。徐达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也因其稳重低调的性格,获得了皇帝的高度信任。
历史上,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许多帝王的残酷做法。就像刘邦和赵匡胤,虽然他们杀戮了不少功臣,但在历史上并不鲜见。然而,要说历史上最为擅长清除功臣的皇帝,恐怕非朱元璋莫属。自登基为帝后,朱元璋疑神疑鬼,时常怀疑朝中的文武大臣图谋反叛,甚至动辄加以诛杀。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功臣们大多惨遭满门抄斩,徐达,虽然曾被朱元璋亲自称赞,但依然未能幸免于被怀疑的命运。令人惊讶的是,徐达竟然奇迹般地从朱元璋的恐怖屠刀下活了下来,并且迎来了自己的良好结局。那么,徐达究竟是如何避免成为一位“冤死”的功臣呢?
一、自律低调,尽忠职守
回顾古代历史的朝代更替,往往有不少杰出的文臣武将崭露头角。但其中也不乏因过度自负而被统治者杀害的事例,如曹操斩杀许攸、杨修,雍正皇帝更是屠戮了年羹尧等。然而,徐达一直保持自律,低调做人,且忠诚于国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出身贫寒的徐达,从小便投身于武术训练,他与朱元璋是同乡,也是朱元璋起兵时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在当时,朱元璋并非军中的重要人物,甚至可以说只是个小角色,但徐达却毫不犹豫地为他冲锋陷阵,与汤和等人共同协助朱元璋建立了起步阶段的威信。
在1355年,朱元璋一度被孙德崖的部下扣押,企图借此要挟郭子兴释放孙德崖,徐达为确保朱元璋的安全,主动请缨,用自己作为交换物去化解这场矛盾。这一行为深得朱元璋的赏识,二人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之后,徐达在池州大战、剿灭张士诚等关键战役中都表现得英勇无畏。即便如此,徐达始终保持低调,不因功绩而自负,反而更加谨慎。每一场决策,无论大小,都会请示朱元璋的意见,严格按照皇帝的指示行动。后来,朱元璋将更多的权力交给了徐达,让他根据情况自行判断。然而,每当凯旋归来,徐达依旧会第一时间将军印交还,并在金殿中为朱元璋提供建议,始终保持一种君臣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二、宽厚仁爱,爱民亲民
徐达不仅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仁爱之心的领导者。他不仅善于指挥作战,还关心民众、亲近士兵。在他所领导的军队中,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命令中明确规定,军队入城时不得抢劫百姓财物,也不准损坏民居。在剿灭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下令所有将士胸前佩戴木牌,木牌上写着:“掠民财者死,折民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这种严格的规定旨在尽可能减少战争对百姓的伤害。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另一员猛将常遇春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令朱元璋不得不进行批评。
在1360年,徐达与常遇春联合对抗陈友谅时,常遇春主张杀尽所有俘虏,但徐达坚决反对,并要求请示朱元璋裁决。最终,常遇春仍旧坚持屠杀俘虏,这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此后,朱元璋决定让徐达负责大部分军事事务,徐达则始终秉持着不伤害俘虏、不侵犯百姓的原则,表现出了与常遇春截然不同的高尚品德。朱元璋曾亲自夸奖徐达:“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三、谨慎磊落,从无僭越
在皇帝面前,过于张扬和僭越的行为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徐达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朝堂上口碑极佳。他从不参与党派斗争,始终恭敬地对待朱元璋。曾经,当胡惟庸担任丞相时,意图结交徐达,但徐达对胡惟庸的人品有所不满,于是选择疏远他。胡惟庸心生怨恼,企图通过贿赂徐达的门卫福寿来陷害徐达。然而,福寿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立即向徐达告知了这一阴谋,徐达得知后并未做过多反应。最终,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而徐达则得以免受牵连。
关于徐达的去世,史书记载并不一致。有传闻称,徐达患有背疽,因不能吃发物,却被朱元璋赐予了鹅肉,最终因强迫食用而病情加重,悲惨去世。然而,这一说法并未在正史中得到证实,且主要出现在一些野史中。因此,尽管这一故事流传较广,但我们也应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享年七十岁。至今,他依旧被视为一位充满忠诚与智慧的军事统帅,他的事迹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