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宅勇位”:北宋宣和年间兰溪唐胡二家抵抗方腊魔兵遗事
蔡予新(原创)
在之前的探讨中,我们提到过厚仁胡家宗祠保存了一块来自明代的古碑。碑文中记载了北宋末年,胡氏家族联手抵抗方腊乱兵的历史。这个重要发现让我们心潮澎湃,于是决定亲自踏上访碑的旅程。
2023年7月22日,我们在酷暑中前往兰江街道的厚仁村。厚仁是一个古老的市镇,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传说中,胡氏家族的祖先从湖州的厚仁坊迁居此地。清朝同治年间(1861-1863),太平军占领兰溪县城,清朝政府临时将县衙迁至厚仁村。抗战时期(1942-1945),日本侵占兰溪县城,众多商家为躲避战火纷纷转移到乡村,而厚仁因此一度成为商业繁荣之地。
这座城市几经盛衰更迭,曾有“厚仁市”、“厚仁区”、“厚仁镇”以及“厚仁乡”等多个名称,但繁华终归于寂。如今,厚仁已是一个人口稀少、安静的小村庄,坐落在兰江街道下。然而,历史的足迹并不在现代化的城市水泥丛林中留下痕迹,而是藏匿于那些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老房子里。这些房屋中的门窗仿佛是一张张讲述往事的嘴巴,默默诉说着历经风雨的传奇故事。
我们首先来到了厚仁集镇的文保单位——“潘氏家庙”。这座庙宇的建筑风格与一般家庙有所不同,虽然入口简朴,但一进大门,便是一座仿佛吸纳天光的古老天井,呈现出典型的“吸壁天井”造型。从庙内的建筑风格来看,我猜测其建成时间应为清末民初时期。庙内的老人们告诉我们,庙宇曾在太平军时期被焚毁,之后才进行了重建。庙宇右侧有一座“榔梅宫”,奉祀真武大帝,建于民初。
庙门前有一口古老的井,井圈石显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我走近仔细观察,发现上面刻有“万历壬寅孟冬潘”铭文。原来,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时候,这口井就已存在,距离今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可以推测,潘氏家庙在当年也在这段时期开始建设。
接着,我们继续前行,前往厚仁胡家宗祠。经过与村干部的联系后,我们沿着村中的小道走了几遍,终于来到了宗祠前的新建牌楼下。几位村干部很快赶到,打开大门,热情地将我们迎接进宗祠。胡氏宗祠作为文保单位,建筑用材考究,布局也相当讲究,应该建于清中期。
我们急切询问着碑文所在,村干部于是将我们带到了祠堂后进的门前。跨过青石门槛,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植物覆盖的天井,满是绿意,充满生气。在寝室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木匾,匾上写着“忠翊”两个大字。下面的小字注释道:“宋宣和二年(1120)举义捍御睦寇,敕授胡本初。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岁次丁酉(2017)仲冬重立。”
碑身矗立在廊檐下,青石材质,整块碑大致有成人的高度,几乎完好无损,但碑体的下半部分已因历史的摧残断裂,斑驳的痕迹清晰可见。陪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这块碑曾经在宗祠被用作学校的一部分,后来摔断过。断裂的部分曾被当作洗衣石放置在池塘边,待之后才重新抬回祠堂。经过清洗,碑石的颜色分明,碑体上部保持着原青石色,字体清晰可辨,而下部则呈现出铁锈红,显然是浸水多年所致。
拓片制作过程中,张绍芳老师仔细地洗净碑石、上纸、刷墨,一直到纸张上墨发白,我们才得以将碑文细致地拓印下来。拓片完成后,我们随即前往厚仁村的办公楼,查阅了最近修订的《厚仁胡氏宗谱》。告别了热情的村干部后,我们走访了厚仁老街,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影,显得破旧而安静,正如我预料中的那般。
在一座寂寞的古屋墙角,我发现了一块青石碑,仔细一看,碑文刻着“五字大字:泰山石敢当”。这块碑石与女埠老街上的一块红石碑相似,都是刻有“心泰”字样的“泰山石敢当”,似乎证明了这两座房子属于同一年代的建筑。
在《厚仁胡氏宗谱》中,我找到了一篇详细记载着胡氏宗族起源的碑文:“纯孝之乡,厚仁之市,美哉名也。称其名者,或鲜矣。宾竹胡君惟润先世来自湖州之霅川。宋宣和间,有名本初者,首先倡义攘御方腊,奏功授忠翊郎。”据此可知,胡氏祠堂的建立是由胡瑾(1469-1539)倡议的,胡瑾不仅是胡氏家族的杰出代表,还是宋朝宣和年间,抵抗方腊起义军的领袖之一。胡瑾所写的祠堂记由章拯(1479-1548)撰写,碑文由唐仁(1479-1539)书写,徐袍篆写了碑额。
章拯在《厚仁胡氏祠堂记》中详细讲述了胡本初的英勇事迹,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军逼近兰溪,胡本初联合乡邻组织抵抗,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忠翊郎。这段历史也被《厚仁胡氏宗谱》所记载,并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