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来唠唠隋末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纷崛起,都想在这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李渊和李密,这两位可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可为啥最后李渊能统一天下,建立大唐,而李密却兵败身亡,落得个凄惨下场呢?咱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说这出身,李渊那可是西魏 “八柱国” 之一李虎的孙子,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这家庭背景,简直无敌了。他凭借着家族的荫庇,在隋朝官场混得风生水起,后来还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手握重兵,这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一块根据地,为他日后起兵反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再看李密,虽说他曾祖父李弼也是 “八柱国” 之一,但他的运气可就没李渊这么好了。隋炀帝不知道为啥,突然就看他不顺眼,把他给罢免了。这下李密可惨了,空有贵族身份,却没了权力和地位,没办法,只能到处找靠山,先后投奔了杨玄感和瓦岗军。这么一对比,李密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啊。
再讲讲这战略眼光。李密其实挺有本事的,当年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时候,他就给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上策是占据涿郡,扼守临榆关,把隋炀帝的主力挡在关外;中策是西入关中,攻占长安,以关中为根据地;下策才是攻打洛阳,与隋炀帝争夺中原。结果杨玄感选了下策,最后兵败被杀。按说李密有了这次教训,自己起兵的时候应该吸取经验了吧,可他偏不,还是选择了攻打洛阳这条下策。洛阳那是什么地方,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李密在这儿和隋军主力死磕,虽然打了不少胜仗,可自己的实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且啊,他为了对付宇文化及,还投靠了洛阳朝廷,这一下可就把自己的立场给搞模糊了,起义军本来是反隋的,现在你又投靠隋朝,这让手下的兄弟们怎么想?反观李渊,人家起兵后,直接就率军从太原打进关中,拿下了长安。关中那可是个好地方,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粮食充足,进可攻,退可守。李渊以长安为根据地,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坐收渔翁之利,这战略眼光,可比李密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战略,内部团结也非常重要。李渊这边,因为他出身显赫,在集团内早就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所以内部矛盾相对比较小。而李密那边可就乱套了。他本来是在翟让的瓦岗军里,凭借自己的才能,慢慢崭露头角,最后取代翟让成为了瓦岗军的首领。可这一过程中,他和翟让的旧部之间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把翟让给杀了,这一下可就寒了很多人的心。虽然他后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想安抚翟让的旧部,可裂痕已经产生,再也弥补不了了。再加上后来李密骄傲自满,打了胜仗也不犒赏将士,手下的人渐渐都对他离心离德。所以当他在战场上失利的时候,部将们纷纷投降,队伍一下子就散了。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领导能力。李渊这个人,性格沉稳,善于用人,而且很有耐心。他在占据关中后,并没有急于四处征战,而是先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直到天下局势逐渐明朗,各方势力都打得差不多了,他才出兵中原,一举统一天下。而李密呢,年轻气盛,性格比较急躁,虽然打仗很厉害,但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眼光。他带领瓦岗军四处征战,虽然取得了不少胜利,但也让部队疲惫不堪。而且他在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手段也比较强硬,不够灵活,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咱从他们俩的通信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李密曾经给李渊写信,自称 “四海英雄共推盟主”,那口气,相当自负。李渊呢,多聪明啊,他马上回信,对李密一顿猛夸,说他是天命所归,自己愿意支持他统一天下。其实李渊心里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这是在麻痹李密,给自己争取时间发展势力。而李密呢,还真以为李渊是真心服他,到处宣扬,结果最后被李渊给算计了。
这么看来,李渊能统一天下,李密却兵败身亡,还真不是偶然的。李渊凭借着自己的出身、战略眼光、内部团结和领导能力,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而李密呢,虽然也有过人之处,但在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段历史啊,真的很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从古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家人们,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的,别忘了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咱们下期再见!愿点赞关注的家人们都能财运亨通,生活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