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自哪里?”
“丽水。”
“你是中国人啊!”
“不,我是韩国人,来自韩国的丽水。”
的确,韩国也有一个丽水,位于韩国全罗南道沿海。除了丽水,韩国的地名中还包括海南、广州、梁山、襄阳、丹阳、扬州等名称,甚至连首都的河流——“汉江”也与中国的汉江同名,韩国人视其为母亲河。
这样的“撞地名”现象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当我们知道朝鲜半岛曾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韩国人对中国地名的“照搬”行为,总让人不解。尽管在现代的朝鲜半岛,重名的地名已经减少了许多,但在古代,朝鲜半岛几乎遍布着中国的地名,诸如朝鲜九州、十道、百郡、三百县等,许多名称与唐宋时期的中国地名如出一辙。
现代的韩国人出于自尊心,对许多“撞名”的地名进行了修改,并且往往主张这些地名与中国无关,认为这些地名是古代朝鲜人根据汉字自行组合而成的。然而,如果翻开史书,朝鲜半岛的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载了朝鲜人从中国借鉴地名的历史,朝鲜古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向往可以说是非常深厚的,因为他们的很多文化和制度都源自中国。
那么,朝鲜半岛自文明初期以来,与中国究竟有着怎样的交往?这些“翻版地名”背后又藏着哪些故事呢?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明
四大古文明分别影响了欧亚大陆的不同区域:埃及和巴比伦滋养了中东和欧洲,印度文明影响了南亚与东南亚,而中国文明则渗透到了东北亚。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被官方称为5000年,而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历史自商朝开始,因为夏朝及其之前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因此西方学界普遍称中国为“3000年古国”。
然而,在中国周围,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邻国却纷纷自称拥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称自己有3000年历史,越南自称4000年,朝鲜则更加自信,号称拥有5000年的历史。尽管国际社会并不承认这些说法,因为他们把神话时代算在内,依赖传说而非史实。
在朝鲜半岛,公认的始祖檀君的诞生时间为公元前30世纪,但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当时的朝鲜半岛依然处于石器时代。因此,朝鲜半岛的文明起源应当追溯到殷商时期,由商朝贵族箕子所开创的“箕子朝鲜”。箕子朝鲜最早建立在今天的渤海西北部,核心区域位于辽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扩张迫使箕子朝鲜东迁,最终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并以平壤为中心。
这一时期,箕子朝鲜将中原的耕织技术带到了朝鲜半岛,开始在当地建立城池,开垦农田。与此同时,朝鲜半岛南部的辰国蛮族部落与箕子朝鲜并立,共同创造了朝鲜的文明史。
符号化的地名与政治变迁
西汉初期,燕国贵族卫满带兵入驻箕子朝鲜,最终篡夺了箕子朝鲜的王位,建立了卫满朝鲜。政变之后,箕子朝鲜的贵族南逃辰国,并在辰国内部夺取了权力。随着外部势力的干预,辰国最终分裂成三大部落——辰韩、马韩、弁韩。三韩与朝鲜的对立,与今天朝鲜与韩国的分裂可谓异曲同工。
在汉朝的治理下,卫满朝鲜逐渐成为了一个较为汉化的政权,而南方的“三韩”则保持较为原始的部落形态,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直到汉朝的影响逐步深入,三韩部落才逐渐开始接受汉文明,学习汉字、儒学,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两汉时期,三韩的人民曾多次与汉朝发生冲突,直至三国魏晋时期,汉朝才彻底平定这一地区。然而,三韩的文化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公元4世纪,“三韩”灭亡后,百济与新罗国出现在朝鲜半岛南部,北方的扶余人也建立了高句丽。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地名的传承
此时,朝鲜半岛各国逐渐加速汉化。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等国家在政治上模仿中国的郡县制,许多地名和中国相似,或直接照搬自中国内陆的地名。比如平壤、汉山、羽谷、熊川等地名,都有着明显的汉文化印记。三国时期,这些国家的首都都以“京”为名,新罗甚至拥有五个“京”字的城市。此后,唐朝的文化影响也通过新罗的学习延续了下来。
新罗国继承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并迅速将国家划分为九个“州”,地名的命名方式大多取自唐朝的地名,而这种模式在后来的高丽国也得以沿用。高丽时期,国家进一步细化为八道,每个“道”下设有多个郡县,其中许多地名依然来自唐宋时期的地名。
从高丽到李氏朝鲜的文化融合
在高丽时期,地名的汉化已经深入人心,南方的义安郡与中国的义安县相对,福州与朝鲜的福州对照,襄阳、扬州等地名与中国内地的地名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地名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展示了当时朝鲜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与模仿。
从新罗到高丽,再到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的文化影响。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儒学成为朝鲜的主流思想,朝鲜学子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还以能与中国交流、学习为荣。这一文化氛围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朝鲜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频繁,朝鲜官员、商人频繁到中国学习和经商,留下了大量的游记和文献。
近现代的文化变化
进入近现代,朝鲜半岛的历史发生了剧变。清朝末期,日本开始侵略朝鲜,并最终在20世纪初将朝鲜彻底吞并,成为其殖民地。日本殖民时期,朝鲜人民开始反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朝鲜的“训民正音”(韩文)成为了民族语言。
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南北两国,民族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尤其是韩国在经济崛起后,民族自信心暴增。韩国开始废除汉字,推行韩文,许多地方的地名也开始改动。尽管如此,韩国人心中仍然对那些与中国相关的地名感到微妙的不安。
韩国首都“汉城”的更名,便是这种“自尊心”的体现。尽管“汉城”历史悠久,但为了避免与中国的联系,韩国在2000年代初将其改为“首尔”。这一举动虽然遭到了部分学者的反对,但大多数韩国民众支持这一改名。
如今,朝鲜半岛的地名依然保留了大量中国文化的痕迹,然而,韩国人往往以“东亚古称”来解释这些地名,试图与中国的历史割裂。然而,地名中的“中国色彩”依然鲜明。随着韩国人全面废除汉字的文化变革,一些老一辈人开始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地名和历史事件的含义,这种文化断代正在影响着韩国的历史传承。
文/商学野
编辑 | 虢洛西
参考资料:
1.《韩国地名为什么抄中国》,图南
2.《中国传统地名学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影响》,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