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851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杨秀清等起义领袖,经过了周密的策划与部署,终于在广西金田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宣告起义正式爆发。这个决定不仅开启了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波及最深的农民起义,也为未来的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恰逢道光帝刚刚去世,咸丰帝才刚刚继位,年仅二十岁左右,经验相对不足,显然还没准备好面对这种巨大的挑战。面对眼前的局面,咸丰被迫召集了满朝文武与高级官员们进行紧急商议,商讨应对策略。大臣们提出了多项建议,列出了应对的各种条陈和方案。最初,许多人,包括咸丰本人在内,都认为平定太平天国的难度不会太大,最多不过是像当年镇压白莲教那样,花点钱、调动一些兵力便可轻松解决。然而,谁也没想到,太平军的战斗力异常强悍,且如滚雪球般迅速扩展,迅速压制清军,甚至在许多战场上打得清朝节节败退。太平军不仅连续胜利,还在多个战略要地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形势急转直下。
即便太平军在过程中也曾遭遇过挫折,但这场起义的势头仿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逐渐扩展成一片熊熊烈焰。最终,尽管太平天国未能成功,但清朝花费了十四年时间才将其彻底扑灭,这一过程不仅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还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清军战死的将士与士兵不计其数,甚至在一度,太平军的势力扩展至京畿附近,咸丰帝甚至为此准备了逃亡的方案。
为平定这场起义,清廷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可以说这一场内战的时间之长、投入之大,是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维护政权稳定的决心是何等坚定。尤其是,在太平军占据了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清廷并没有选择妥协或投降,反而毫不犹豫地组织了强大的反攻。即便面对极度困难的局面,清朝始终没有试图与太平军进行和谈,而是誓死不退。其实,不仅是太平天国,像白莲教起义等其他农民起义,也一度让清廷焦头烂额。为了平定白莲教起义,清廷甚至投入了超过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资金,而当时的税收仅为五千万两,等于他们为平定一次起义,付出了四年税收的全部,显示出清朝决心之大。
然而,这样坚定的决心在面对西方列强时,却显得完全不同。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初时道光皇帝表现得充满信心,誓言要狠狠惩治那些“蛮夷”,但随着英国舰队的进逼,皇帝的信心迅速崩塌。等到英国舰队已经逼近天津大沽口时,道光帝迅速宣布认输,甚至愿意答应英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包括惩治林则徐。显然,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对英国的进攻,清朝便屈服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八国联军入侵,清朝的表现也大致如此,几轮交战后就急于投降,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割地赔款。
然而,在内地的起义面前,清廷却能够坚持不懈,甚至投入了大量资源与兵力。为什么会这样呢?有观点认为,这一差异在于武器装备的差距。的确,太平军和白莲教的起义军武器相对落后,依赖冷兵器和“人海战术”来进行作战。即便到了后期,太平军才逐步配备了一些火器,但总的来说,起义军的武器和清军相比,仍显得差强人意。这使得农民起义的战斗进程缓慢,攻占一座城池也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然而,列强如英国的武器装备已经远远超过清军,尤其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舰队的火力、战舰的机动性和先进武器,使得清军完全处于下风。英国的燧发枪和雷管枪早已普及,战舰上配备的远程大炮,使得他们的战力比当时的清军强上数倍。而清朝的海军不仅武器落后,战舰的航速也远逊色于英国舰队,结果清朝的海防被英国舰队轻松突破,几次战斗便迅速摧毁了清军的防线,迫使清廷在两个月内屈服。
然而,单纯归因于武器的差距并不足以完全解释清廷迅速投降的原因。首先,清廷失去制海权使得整个沿海的防线岌岌可危,尤其是北方的防御空缺,让英国舰队一路北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在清廷防线几乎被突破的情况下,不得不快速认输,避免全国范围内的海岸线完全暴露在英军火力之下。但即便如此,如果清廷真的死守内陆,依靠庞大的领土和资源,或许也能拖延战争,甚至反败为胜。毕竟,英军在海外作战,兵员和后勤补给的困难使得他们不可能在内陆作战中打持久战。
然而,清廷未必敢做如此激烈的抵抗,因为他们清楚,列强的入侵意图并非要取其性命,而是寻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列强不仅要“索取”,还希望通过清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来管理他们的利益和资源。而对于洪秀全而言,若太平天国获胜,他不仅不会对清朝皇室手软,甚至可能像当年李自成攻占洛阳那样,彻底消灭皇室。因此,清廷面临的压力完全不同于与列强的交涉。
总而言之,清朝在面对国内的起义时能够全力以赴,甚至毫不惜代价地坚持下去,是因为这些起义对清朝来说意味着生死存亡。而对于列强,清廷则采取了较为妥协的态度,因为列强并不会直接剿灭清朝,而只是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清廷在对待农民起义和列强入侵时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因为“洋人要钱,而太平天国要命”,而命只有一条,抉择也就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