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耳墙下的千年传承:广州南村周氏大宗祠文化解码丨古建光影
创始人
2025-09-22 17:01:51
0

文图:穆亦

在广州白云区龙归街南村,矗立着一座承载八百年家族记忆的独特建筑——周氏大宗祠。这座大宗祠不仅是岭南建筑的典范,更是周敦颐理学思想与廉洁文化的活态载体,以其恢宏的格局、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广府宗祠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1年),周敦颐九世孙周仕龙、周遂禄南迁至白云区,见此地“庐舍井然,皆以南向而受生气”,遂定居拓荒,命名“南村”。

明末清初,周氏族人为纪念开村先祖,修建了形制独特的“孖祠堂”——两座并排而立、形制对称的祠堂。这种双祠并列的布局在岭南罕见,被称为“祠堂建筑奇观”。

祠堂总宽56.5米,进深60.6米,采用“三路三进二天井”的经典格局,占地2848平方米,规模远超普通宗祠,彰显了周氏作为理学世家的礼制规范与历史地位。

镬耳山墙是祠堂最醒目的标志,曲线如官帽,寓意“独占鳌头”。其防火功能与象征意义并存,既展现岭南建筑的实用智慧,也寄托家族对文脉昌盛的期许。

祠堂里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工艺精湛,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极具艺术价值,将理学倡导的“文以载道”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

门联“禺山发奇秀,濂水流远馨”点明地理与血脉渊源——禺山指番禺故地,濂水为周敦颐湖南故居濂溪;另一联“漆水开绵瓞,宗风说爱莲”则追溯周氏源自陕西漆水的古老族脉,并强调《爱莲说》对家族的精神塑造。

祠堂通过颐园构建了周敦颐文化的立体展陈。颐园内设濂溪先生坐像,柱联“洞开宋理一代宗师祖,圆合阴阳两极太极图”,精准概括其理学贡献,形成“景-文-像”互释的文化空间。

中厅“永思堂”“绍光堂”之名,分别取自《诗经》“永世克孝”与《诗经》“绍庭上下”,体现“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

中厅东西墙上均悬挂若干楹联,表达了对先祖的敬仰怀念之情和对后辈的寄望祝福之意。

后厅神龛供奉周敦颐及开村先祖牌位。每年春秋二祭,祭祀仪式沿袭古礼,族人诵读《爱莲说》,使理学精神通过仪式得以活态传承。

《爱莲说》全文119字以阴刻书法呈现于青石壁,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名句,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更成为周氏家族精神图腾。

悬挂于青砖墙面的《汝南堂周氏家训》宛如一部微缩的家族法典,承载着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市)周氏两千年来的精神传承,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仁风”匾额记录1915年周氏赈济夏茅村水灾的义举,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题字褒扬其仁德。这种“由家及国”的担当,正是周敦颐“士希贤”思想的具体实践,牌匾至今仍悬挂祠内以警后世。

祠堂前打造廉政文化广场,以“莲池喷泉”为核心,环绕布置“廉石压舟”“一钱太守”等16组雕塑群,系统展现中国历代清官典故,将周敦颐“官清赢得梦魂安”的思想具象化,形成沉浸式廉政教育空间。

南村周氏传承家训、重视家风,特别在村中打造“爷爷教孙”等系列家风雕塑,教育子孙治家、治学、立身、处世,展现“言传-物载-身教”三位一体的教化传统。

南村周氏大宗祠是一部立体的家族史诗,从建筑形制到装饰细节,从祭祀空间到廉政广场,无不渗透着理学文化的深层基因。它超越了一般宗祠的纪念功能,成为融合历史记忆、哲学思想与道德教化的文化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茶山启动防风Ⅳ级应急响应 !1... 目前,茶山镇启动了防风IV级应急响应,镇内19个应急避难场所已24小时对外开放,有需要的市民,可前往...
木工双面刨气垫式减震器 木工双面刨气垫式减震器
原创 北... 1127年,金军攻占东京汴梁,经过一番疯狂的掠夺和破坏后,将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的北宋皇室成员悉数...
木工打磨机器:全自动打磨抛光设... 木工打磨机器:赋予木材细腻质感的“木工伙伴” 在木工行业,木工打磨机器是让粗糙木材焕发细腻质感的关键...
原创 这... 开国十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这些大将...
原创 出... 提到太平天国,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名字就是洪秀全。 的确,作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洪秀全在历史上...
巢湖鱼龙化石研究成果丰硕引关注 央视网消息7月15日,法国导演伯特兰·洛伊尔专程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拍摄取材,聚焦这里珍稀的2.48亿...
HOURGLASS柔光亮采假日... 坚持卓越创新并践行保护动物福祉的纯素奢华美妆品牌HOURGLASS于2025年假日季重磅推出标志性的...
原创 八...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的领导结构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调整,其中8位司令员进行了对调。这一变化的原因在...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沐浴晨光奋勇...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沐浴晨光奋勇前进 在赤坎老街一号码头旧址指示牌对面,一所小学矗立于此。没错,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