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暑期创作大赛中,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声称宋朝根本没有八十万禁军,甚至林冲仅仅是个小连长,没有正式军衔,只是个外聘的武术教练。然而,仔细查阅《宋史》及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确认,宋朝确实拥有八十万禁军,且教头并非普通职务,地位并不低。即便只依照《水浒传》来分析,也能得出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结论:如果青面兽杨志和急先锋索超不在大名府工作,而是被选入禁军,他们顶多也只能在林冲的麾下,充当跟班、打杂的角色,服务林冲。
根据《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志第一百四十·兵一》中的记载,宋朝的禁军确实一度超过八十万。例如,在宋真宗赵恒年间的天禧年间,禁军总数达到四十三万二千,而在宋仁宗赵祯的庆历年间,禁军的总数甚至达到了八十二万六千,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到了宋徽宗赵佶的建中靖国到宣和年间,禁军的官职等级体系极为复杂。各种官职繁多,从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候、军使、副兵马使、都知、副都知等一应俱全。禁军教头的职务,显然是从这些高级军官中选拔出来的。根据史料记载,禁军总共有二百七十名教头,其中包括三十名都教头和十名使臣,甚至连殿前司步军的兵员都要由教头来管理。宋徽宗在大观元年下诏,对禁军教头给予了高度重视,表明不仅仅是将官的训练效果,教头的能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冲的“教头”职务,实际上是“殿前司都教头”,他在禁军中的地位并不低。事实上,《水浒传》中曹正清楚自述,他曾是林冲的徒弟,且林冲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这意味着,林冲的地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禁军中的顶尖人物之一。尽管宋朝禁军驻扎在京城的禁军仅占部分(大约七万三千人),但这些禁军大多隶属于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等军队,这些兵员由殿前九帅统管,每一位都有资格被称作“殿帅”,而赵匡胤的亲兵副将职务正是从这一制度中升起的。
林冲在高俅帐下的地位显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享有极高的声望。高衙内的话便透露了这一点:“如今禁军中虽然有几个教头,谁能与兄长相比呢?”可见,林冲在禁军中拥有着令人敬畏的地位,而这一地位与他自身的能力、经验及高俅对他的重视密切相关。
事实上,林冲和高俅之间的关系显然较为亲近,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关系是建立在某种合作与互惠的基础上。例如,林冲曾几次向高俅借刀,这种行为本身便是彼此信任的体现。林冲曾购买宝刀,这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与高俅在某种层面上进行较量,显现出他与高俅之间的微妙关系。
林冲的外观与打扮也反映出他在宋朝禁军中的高级地位。他身穿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银带,这样的穿着,说明他至少是六品武官。宋朝的官员服饰等级严明,四至六品官员穿绿袍,七品以下则穿青衣,而没有官职的人则只能穿灰色或黑色衣服。穿错官服,不仅会遭受惩罚,甚至可能被罢职。因此,林冲的穿着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他的官位提供了佐证。
至于杨志,他曾在殿前司任职“制使”,但这一职位并不常见于《宋史》的职官制度中,似乎是一个临时的职务。相对而言,杨志、索超等人在大名府的职务较低,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在殿帅府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杨志和索超即使身为大名府的牌军,也只能在殿帅府里充当林冲的随扈,做些琐事。
同样,林冲的地位在禁军中是无可争议的,而杨志和索超在与林冲的比较中,不论从军职、地位还是实际作用来看,都显得相对微不足道。林冲无疑是禁军中真正的高层人物,杨志和索超即便在地方军中有一定地位,但到了殿帅府,也只能充当辅助角色,最终甚至得为林冲端茶倒水。
林冲不仅与高俅关系密切,还与其他高层人物保持较好的互动,表现出他在禁军中的深厚背景。而王进则显得更为低调,虽然在禁军中有一定地位,但与高俅的关系显然没有林冲那么紧密。王进虽然没有直接与高俅发生过冲突,但他身边的牌军在面对林冲时,却表现得相当顺从。
总之,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的都教头,其地位显然远高于杨志和索超等人。对于这两位大名府的牌军而言,即便他们的武艺出众,到了禁军中,依旧只能屈居下风,甚至只能为林冲等高级军官效劳。通过这一对比,不难看出,在整个宋朝的军队体系中,禁军的教头、尤其是像林冲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军中精英。
最后,若问在梁山好汉中谁是军衔最高的人,答案显然并非简单的“谁最强”。林冲、鲁智深、杨志等人的身份背景,经过一番考量后,最终揭示了梁山好汉各自的军事地位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