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陈毅,那个总是谈笑风生、即使在危险时刻也能泰然自若的将领,突然失去了往日的自信。他在写给山东军区8师领导的信中感慨道:“党内同志曾常说我擅长打败仗,这话倒也不无道理。”这句话,字面上的自嘲,深深触动了部队的神经。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安慰他,甚至许多士兵私下里对陈毅的作战方式提出了不满和抱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这一切,得从几个月前的一场决策说起。
一、伟人提出不同意见
1946年5月,国民党的敌意已经明朗,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议,开始在多个解放区周围调动兵力,战争的气息愈发浓重。蒋介石早已看中山东和江苏两地的解放区,因为这些地方紧邻南京,对国民党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他派遣白崇禧驻守徐州,意图包围和围剿我军的力量。
国民党的这些动向迅速引起了我党高层的警觉。当时,陈毅作为山东军区的司令员,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他在第一时间提出了应对计划,并立刻给中央发去了电报。陈毅建议,如果国民党挑起内战,进攻山东,山东野战军应采取“北攻南守”的策略,即向北进攻济南、青岛,向南防守徐州,保卫淮南。
然而,毛主席在看到陈毅的电报后,觉得陈毅的战略设想存在问题。他提出,首先应该集中力量消灭泰安、兖州、大汶口一带的敌军,而这些地区的敌军大多是日军投降后的伪军。这些伪军在当地肆意烧杀掠夺,百姓痛恨已久。毛主席的想法也很明确:消灭这些伪军,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治安问题,还能顺应民意,同时引诱敌军的主力暴露,为后续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
陈毅收到毛主席的指示后,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自己的计划,立刻开始执行毛主席的战略。
二、毛主席亲自指点
6月7日,陈毅果断下令,发动“讨逆战役”。此时,敌军在山东的兵力部署已经相当庞大,具体而言:德州一带有14000余人,泰安、大汶口一带约有4000余人,枣庄有4000余人,胶县、高密、即墨一带有12000余人,周村则有9000余人。而我军的部署则是:渤海军区两个团、警备8旅以及一些地方武装,进攻德州;叶飞指挥的第一纵队,进攻泰安、大汶口;罗炳辉带领的山东7、8师、新四军二纵,进攻枣庄;王建安指挥山东4、9师以及鲁中部队,进攻周村;许世友带领胶东军区7个团,进攻胶县、高密、即墨。
这场战役,一开始除了一纵在攻打大汶口时略遇阻力外,其他方向的战斗几乎都是顺利的。伪军在多个城市被彻底歼灭。整场“讨逆战役”历时10天,歼敌9000余人,俘虏23000余人,还摧毁了敌军多个据点。胶东和滨海两个解放区也因此联通。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三、粟裕审时度势,拒绝陈毅的计划
毛主席的战略计策如愿奏效,国军的反应也迅速而猛烈。不久后,蒋介石因山东伪军表现糟糕大发雷霆,随即自己亲自出马,决定亲自处理山东局势。然而,蒋介石虽意图亲自充当“韩信”,但始终没有找到破局之法。无奈之下,他将任务交给了当时驻徐州的薛岳。
薛岳是国军中的一员名将,他深知要打破我军在山东的局势,首先必须采取分割战术,切断华中和山东解放区的联系。因此,薛岳调动了50多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进攻苏中、淮南、山东和淮北的解放区。他尤其看重淮南解放区,调集了第5师、第74师和第172师,意图一举摧毁我军的防线。
薛岳的战略意图令我军措手不及。当时我军在山东鲁南部署有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则驻扎在苏中。陈毅与华中局的谭震林商议过,原定于7月15日左右,山东主力南下,与华中野战军汇合,准备与国民党决战。然而,薛岳出其不意,采取了小火慢炖的策略,先集中兵力对淮南发起猛攻,使得我军在苏中和华东两地陷入被动。
面对这种局面,粟裕果断拒绝了陈毅的原计划,提出应当集中力量在苏中地区作战。毛主席亲自审阅了粟裕的意见后表示赞同,要求粟裕先在苏中取得几个胜利,为后续的战略奠定基础。正是在这一阶段,粟裕将军为我军赢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四、陈毅南下首胜
1946年7月17日,国军开始在淮南和苏中地区展开全面进攻。华中分局向陈毅请求山东主力南下支援,确保泗县、睢宁和灵璧等城的稳固。陈毅面对这一请求,深感进退维谷。当时,国军在胶济一带与山东军区展开激烈战斗,山东部队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若陈毅决定南下支援,所带的兵力仅有山东7、8师及二纵,并与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汇合,总兵力大约为5万人。
问题在于,陈毅并不知道该优先支援哪一个方向。国军在淮北的军队分为三路,沿着不同的路线进攻,敌军动作复杂,陈毅一时间难以抉择。但就在此时,敌军的中路部队发生了战术调动,原定进攻朝阳集的69师下属的60、92旅改变了行进路线。陈毅迅速察觉,果断决定集中力量围攻92旅。最终,我军在两昼夜的激战中,取得了胜利,歼敌5000余人,极大提升了士气。
五、泗县苦战
尽管朝阳集的胜利让士气高涨,但在泗县的攻城战中,陈毅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泗县地形复杂,敌军顽强,尤其是白崇禧麾下的桂系部队战力强劲。8月7日,九纵和8师发起了进攻,经过几日的激烈战斗,终于攻破泗县北门。然而,真正的挑战却才刚刚开始。敌军利用城内的建筑进行顽强抵抗,在巷战中,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战斗持续了数天,双方的伤亡惨重。陈毅见状,果断决定停止进攻,命令部队撤退到睢宁休整。尽管我军歼灭了3000余敌人,但我方也损失惨重,尤其是8师,伤亡达到2700余人。战后,不少士兵对指挥决策产生了质疑,认为选择了错误的战场。
六、毛主席亲自安慰陈毅
在苏中的战斗胜利连连传来,而泗县战役的失利却让陈毅深感压力。他自觉责任重大,主动向中央请求撤职,认为自己未能指挥得当。然而,毛主席并未责怪他,反而通过亲自与他沟通,鼓励他继续稳住华东战局,并表示只要大方向正确,局部战斗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