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平时看三国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刘封这么个人物?说起来他也算是个有本事的,跟着刘备打了不少硬仗,刘备对他也确实没话说,几乎是把他当亲儿子养的。可就是这么个被寄予厚望的义子,却在关羽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没伸出援手,最后还落得个被诸葛亮劝说处死的下场。这中间的弯弯绕绕,说起来还真挺让人感慨的。
记得刘备刚收刘封那会儿,自己还没儿子呢,心里正犯愁将来这事业传给谁。一眼瞅见刘封,小伙子年轻力壮,打起仗来又勇猛,心里那叫一个喜欢。每次出征都带着他,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带兵,怎么处理军中事务。刘封也争气,不管是打益州还是取上庸,冲锋的时候总跑在最前面,身上添了不少伤疤,功劳簿上也记了一笔又一笔。那时候军营里的人都说,这刘封啊,将来肯定是刘备身边最得力的人。
可谁能想到,襄樊之战那会儿,局势变得那么快。关羽一开始打得多威风啊,水淹七军,把于禁都活捉了,曹操都吓得差点迁都。可转头孙权就派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一下子就从云端掉了下来,带着残兵往麦城退。一路上打打杀杀,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让人给刘封送信,想让他从房陵、上庸带点兵过来搭把手。
你说这时候刘封心里是咋想的呢?我琢磨着,他肯定也挺纠结的。上庸那地方,刚打下来没多久,城里的人心里还没完全归顺呢。他手下的孟达又是个老滑头,平时就跟他不对付,老是暗地里使绊子。他要是带着兵走了,孟达指不定会干出啥出格的事,万一上庸丢了,那罪过可就大了。再说了,关羽那人你也知道,眼睛长在头顶上,平时对谁都不怎么客气,刘封心里说不定也有点小疙瘩。这么一犹豫,就没出兵。
结果呢?关羽在麦城突围的时候被孙权的人抓住,最后被杀了。这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当场就哭了,好些天没吃好睡好,对着身边的人念叨:“二弟啊,是我对不起你啊。” 他心里对刘封肯定是又气又恨,可真要处置这个自己一手带大的义子,又有点下不了手。
这时候诸葛亮找刘备谈了次话,具体说啥咱不知道,但史书上记了一句大意是说,刘封这人性子太刚猛,现在您还能管得住他,等将来您不在了,刘禅怕是镇不住他。这话可说到刘备心坎里去了。你想啊,刘备这时候年纪也大了,天天琢磨的就是怎么把江山安安稳稳地传给亲儿子刘禅。刘封功劳大,手里又有兵权,要是将来真不服管,那蜀汉不就乱套了?
更糟的是,没过多久,刘封和孟达又闹僵了,孟达气不过,直接带着手下人投降了曹魏,还帮着曹魏打跑了刘封,把上庸也给丢了。这一下,刘封算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了。刘备接到消息,咬着牙下了道命令,让刘封自尽。
刘封临死前,拿着刘备赐的酒,手都在抖,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他可能到最后也没明白,自己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是当初没救关羽?还是跟孟达闹僵?又或者,从他被刘备收为义子的那天起,这命运就早就注定了?
其实啊,这事儿真没法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刘封有他的难处,上庸的局势确实不稳;刘备有他的顾虑,江山社稷比什么都重要;诸葛亮呢,也是为了蜀汉的将来着想,怕留下后患。只能说,在那个乱世里,每个人都被卷在命运的漩涡里,身不由己。
好了,今天就跟大伙儿聊到这儿。要是你对这段历史有啥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听这些三国故事的,别忘了点个赞,加个关注,祝大伙儿天天都有好心情,财运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