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会我们,你可以杀死任何人”,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台词。
对于1972年的观众来说,若提到这个名句,第一个跳入他们脑海的必定是约翰·F·肯尼迪。至今,肯尼迪遇刺的事件仍然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引人遐思的阴谋论之一,而美国政府的种种保密措施也为这一事件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
“富二代”的崛起
1845年,英国爱尔兰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成千上万的难民蜂拥而至,寻求新生的机会。帕特里克·肯尼迪便是其中一位。那时的美国广袤而人口稀少,帕特里克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在当地成家立业。他的后代也在这片新大陆上繁衍生息。时光荏苒,到了他的孙子约瑟夫·肯尼迪时,这位家族的继承人已经成为了罗斯福总统身边的重要人物。
约瑟夫·肯尼迪有着远大的梦想,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美国总统,但现实并不如他所愿。年过五十,他仅仅获得了驻英大使一职。于是,他将自己的政治野心寄托在了自己的子女身上。约瑟夫育有九个子女,其中四个是男孩。身为富甲一方的商人,约瑟夫坚信,凭借自己巨大的财富和庞大的家族,他的子孙必定能够有所作为。
到了1960年,约瑟夫的二儿子约翰·F·肯尼迪迎来了自己的历史性时刻。当时的约翰仅44岁,但凭借出众的外貌和卓越的演讲才能,他迅速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美国在冷战中略显落后,特别是在核武器和太空竞赛上,苏联似乎已经领先一步。约翰·肯尼迪凭借自身的才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便将美国的局面逆转。尤其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肯尼迪毫不畏惧地面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成功捍卫了美国的利益。此后,他又亲自前往西柏林发表了著名的“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讲,激励了整个欧洲。而他的“阿波罗计划”更是开创了人类的登月时代。
然而,这位年轻的总统最终迎来了一个令美国历史永远铭记的悲剧性结局。
最神秘的结局
1963年,随着新一轮大选的临近,肯尼迪的连任几乎没有悬念。尽管如此,他依旧决定亲自前往关键州进行演讲,以进一步巩固选民对他的支持。11月22日,肯尼迪抵达得克萨斯州,准备发表演讲。在演讲间隙,他决定乘坐敞篷车,慢慢地穿行在人群中,与支持者们互动。
那天的达拉斯,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清新。肯尼迪心情愉快地坐在车里,微笑着挥手向人群致意。几天前,他的行程已经公开,媒体和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聚集在现场,目光紧紧追随着这位总统。然而,在一片欢呼声中,突然传来了几声类似枪响的“噪音”,总统顿时倒在了车里。现场的寂静仅仅持续了片刻,数万观众才意识到他们的总统正倒在血泊中,已经无力回天。
这场突如其来的暗杀震惊了整个美国。尽管如此,除了他的铁杆支持者,几乎没人对此感到过分意外。毕竟,美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任总统都曾遭遇过刺杀,肯尼迪在此之前,已经是第三位死于刺杀的总统。
然而,真正的谜团出现在刺杀发生后。当天,美国警方迅速逮捕了嫌疑人奥斯瓦尔德,但在还未展开进一步调查时,奥斯瓦尔德便在监控严密的情况下,被一名叫杰克·鲁比的男子当场枪杀。
肯尼迪遇刺后的调查由当时的总统林登·约翰逊主导,但调查结果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质疑。在长达一年的调查之后,《沃伦报告》发布,报告中声称奥斯瓦尔德为单独作案,且与任何外部势力无关,甚至与肯尼迪并无私人恩怨。报告中还指出,奥斯瓦尔德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然而,这一结论让美国民众难以接受。如何能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安保如此严密的情况下,轻易击杀总统?报告公布后,美国民间掀起了关于重启调查的广泛呼声,但高层的态度却几乎一致——保持沉默,压制一切讨论。
美国政府的沉默
《沃伦报告》公布后,虽然对事件的调查宣告结束,但震荡远未平息。仅仅几年后,肯尼迪的弟弟、当时准备竞选总统的罗伯特·肯尼迪,竟也在竞选活动中遭遇刺杀,而行凶者再次被认为是一个精神异常的枪手。
接连两次针对肯尼迪家族的刺杀,令阴谋论在美国民间蔓延。每一届新总统上任时,都会面临是否公开关于肯尼迪遇刺的真相的问题。而民间的猜测则不绝于耳,克格勃、古巴特工、美国军工集团、华尔街大亨,甚至是副总统,都被怀疑为幕后主使。
1992年,时任总统老布什通过《约翰·肯尼迪总统暗杀档案收集法案》,要求在25年内公开所有关于肯尼迪遇刺的档案资料,这一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内幕的存在。然而,布什政府此举既是展示底牌,也是推迟揭露真相的手段。在布什之后的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利用这一法案的底线回避了对事件的进一步解答。
直到2017年,这些档案最终被要求公开,但特朗普政府却以“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将公布日期推迟至2021年10月。最终,2021年12月15日,文件如期发布,然而内容却只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文档,毫无任何能解答公众疑问的关键信息。
这些档案现已可以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查询,然而它们至今未能解答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奥斯瓦尔德为何会在严密监控下被杀?第二,为什么政府需要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件保密了半个世纪?
肯尼迪遇刺的动机分析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得出确凿的答案,但通过另一个视角去审视,似乎能够窥见一些真相的轮廓。
在其任期的短短三年中,肯尼迪几乎得罪了所有对手。竞选期间,他曾依赖美国黑帮的资源,但当选后并未对黑帮回报,这导致了一些人认为他最终会死于黑帮之手。与此同时,肯尼迪废除了种族隔离法案,这让他得罪了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再者,他限制了越南战争的规模,并试图与苏联实现和解,直接冲撞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肯尼迪遇刺后,林登·约翰逊迅速扩大了越南战争的规模,这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此外,肯尼迪还试图削减石油大亨和美联储的利益,甚至有意将美元的发行权从美联储收回。最后,他得罪了当时最有权力的FBI局长胡佛。胡佛在大选时未曾支持肯尼迪,而肯尼迪当选后扬言要削弱胡佛的权力,这无疑给胡佛制造了巨大的政治威胁。肯尼迪遇刺后,FBI在案件中的角色也极为关键,若阴谋论成立,FBI恐怕也无法完全洗脱嫌疑。
也许,在美国民间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上层阶级集体谋杀肯尼迪的画面,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真相的某个方面。或许,真正的凶手并非某个富有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