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点一下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带来别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左权将军英勇牺牲后,彭老总身边竟然无人能够胜任参谋长一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彭老总转而关注起了毛主席身边的人选。
左权将军生前是彭老总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谁曾料想,这位优秀的将领会在1942年英勇殉国。
左权将军的逝去,给彭老总留下了巨大空缺。环视周围,竟无一人可挑起参谋长重担。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毛主席身边的一位重要人物。
那么,得到彭老总青睐的究竟是谁?面对彭老总的提名,毛主席会作何反应?点击关注,一起探寻这位新参谋的真实面目。
空缺的参谋之位
一切起于左权将军的牺牲。左权生于1905年,湖南醴陵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家。生活的艰辛自幼伴随他成长。
八岁入私塾,接受传统基础教育,之后又进入小学学习。家境贫寒,多次中断学业。
但他求知若渴,未曾放弃。17岁时通过考试,进入县立中学,接受正规中学教育。
在中学期间,左权积极投身思想启蒙,与同学成立“社会问题研究社”,深入探讨社会现象,拓宽眼界。这些早期经历为他后来投身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3年冬,左权决意改变命运,离开家乡前往广州。
次年春,通过考试进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随后转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第六队的成员。期间,他活跃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后来的革命星途埋下伏笔。
1925年1月,是左权生命中的关键时刻。
在陈赓、周逸群介绍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不久,他被派往苏联留学,成为少数“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革命军人。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大地烽火连天。八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左权任副参谋长,率部投入华北抗战,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九月平型关战役,左权协助朱德、彭老总精心部署,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震慑敌寇。随后忻口战役,他再次立下赫赫战功,敌军伤亡过万。
1942年5月23日,太行山区日军二万人对八路军前总驻地麻田发动大扫荡。
夜幕下,八路军总部机关依稀星光指引,彭老总、副参谋长左权等率部分三路突围。
左权率一路,攀登险峻十字岭。正当突围时,一枚日军炮弹骤然袭来。未曾经历炮火洗礼的非战斗人员惊慌失措。
左权大声命令众人卧倒,自己也急忙低身,但略迟一步。炮弹爆炸瞬间,他后脑被炸去半边,壮烈牺牲。
警卫员和学员目睹此惨状,却无力挽回。
众人掩埋遗体,带着他的遗物与彭老总部队会合。
消息传来,彭老总悲痛欲绝,当众痛哭,数日不食,夜夜难眠。
但战争仍需继续,失去参谋长的彭老总,急需寻觅接替者。
环视身边无人合适,最终目光转向毛主席。
三名候选人浮现
1942年左权将军壮烈牺牲,彭老总的参谋长一职空缺,苦寻无人。无奈之下,他向毛主席请求支援。
左权为八路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彭老总为其碑文亲笔撰写挽词:
“壮志未成,遗恨太行。露冷风凄,恸失全民优秀之指挥。”
毛主席评价他为“党之模范”,表明极高敬意。
虽痛惜,党务紧急,参谋长缺位需尽快填补。
彭老总一一考察手下,却无一人能担此重任。
数日沉思后,他将视线转至延安,最终选出三位候选人:叶剑英、林彪、滕代远。
叶剑英,经验丰富,担军委参谋长一职,接替左权理应不难。
林彪,军事才能卓越,刚从莫斯科养病回国,身体恢复尚未完全。
滕代远,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熟悉敌情,实战经验深厚。
彭老总难以抉择,遂求毛主席指点。
毛主席审视三人情况,电报回复:
叶剑英事务繁忙,难以调动;林彪刚归国,体力未复,急用恐难;唯有滕代远最适合。
彭老总同意此见,且个人亦十分欣赏滕代远。
早在平江起义时期,两人并肩作战,创建湘鄂赣根据地,战功赫赫。
红五军成立时,彭老总任军团长,滕代远任军团委,二人合作默契,战绩显著。
毛主席手下调兵挖角,彭老总虽想要滕代远,但又顾忌此举是否会影响毛主席。
见彭老总犹豫,毛主席轻笑问:
“你还记得平江起义吗?”
那年1928,滕代远奉省委命令乘破渔船赴平江,与第八军独立师第一团团长彭老总秘密联络,策划起义。
两人依托村民支持,组建农民、工人、士兵队伍。彭老总负责军事训练,滕代远操办组织宣传,展现了卓越参谋才能。
7月22日,起义爆发,成功夺取地方政权,标志革命胜利开端。
虽规模不大,意义非凡,党在湖南抗战中占据主导,二人友情亦深厚。
那么,滕代远最终能否调至彭老总部担任参谋长?
猛将入怀
1942年左权牺牲,彭老总急缺参谋长,最终盯上毛主席身边的滕代远。
滕代远无疑是最佳人选。
1928年平江起义,他与彭老总并肩作战。1930年任红五军政委,同年参与攻占长沙,合作紧密。
随后与红一军团会师,任副总政委,参加赣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资等多次战役。
实战经验丰富,虽不及左权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但有着扎实的战斗基础。
1934年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会议,进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列宁学院深造,军事素养大增。
1937年春归国,组织接应西路军。
年底抵达延安,任中央军委处参谋长。
1940年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副政委,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
滕代远此时已成熟稳健,作战能力和经验无出其右。
惟一难题是他在延安中央,归属毛主席麾下。
彭老总虽心系滕代远,犹豫是否挖走毛主席“人才”。
毛主席毫不迟疑,马上批准调令。
滕代远迅速奔赴前线。
毛主席的决断,彰显他高瞻远瞩。
滕代远虽任重,军政大学工作可暂缓。
眼下抗战仍严峻,彭老总战役关键,合适参谋尤为重要。
滕代远熟悉日军作战方式,正是前线所需。
事实证明,他上任后迅速化解物资难题。
他与杨立三提出节约方案,倡导节省军用物资,改善根据地生活。
推行“节流”策略,避免浪费,积累粮食。
同时鼓励“自给自足”,扩大农田,种植适应气候的农作物。
他还传授农业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粮食部分自给。
更提出供给制度改革,合理分配物资,确保前线后方战士均能获得必要支持。
领导多余物资下发前线,紧急时刻可调配应急。
方案实施后,根据地物资问题大为缓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滕代远率部展开反攻,收复大量失地,扩展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被委任国防委员会职务,继续贡献力量。
但历经战火洗礼,身体日渐衰弱。
1974年,他因病住院,北京医院里70岁的他仍坚持收听广播。
同年11月30日,临终前,他颤抖的双手写下“服务”二字。
从服务党开始,到为新中国奉献终生,滕代远的一生光辉与挫折交织。
他与彭老总比肩,毛主席左右膀臂,是值得永远铭记的英雄。
最后,因平台规则,唯有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