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彭德怀,两位湖南湘潭的杰出儿子,自1928年彭德怀首次踏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相见,到1974年彭德怀去世,彼此携手走过了长达46年的风雨岁月。
谈及两人之间的关系,彭德怀曾深情回忆,历经三个阶段,毛主席分别是他的兄长、导师与最高领袖。
那么,这三个阶段具体该如何理解呢?
彭德怀于1928年12月10日登上井冈山,正式与朱毛红军会师。其实,早在1928年年初,彭德怀就已经听闻毛主席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他对这场革命创举深表认同,并专门写下诗作《跃上井冈旗帜新》,表达对革命武装斗争的坚定信念: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
马日事变教调大,革命必须有武装。
秋收起义在农村,失败教训是盲动。
惟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
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
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
当时,彭德怀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背叛革命,革命的继续必须依靠武装力量。而毛主席在井冈山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正是他们今后必须学习的典范。
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部队正式登上井冈山,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和朱老总,从此三人开始了长达46年的革命合作。
为迎接彭德怀的到来,毛主席特意召开了热烈隆重的欢迎大会,并发表了一段通俗易懂、却蕴含深刻革命真理的讲话:“工农兵兄弟三个,工人是大哥,农民是二哥,兵士是三哥。工农兵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地主、资本家是少数,掌权军阀也是少数。多数人打少数人,谁能打得赢?当然是多数人打得赢!三个人打一个人,谁能打得赢?当然是三个人打得赢!所以,工农兵联合起来,就能打遍天下!”
这是彭德怀第一次听到如此形象直白的革命真理,从此他把毛主席视作自己的“大哥”。
那个阶段的彭德怀与毛主席就是“兄弟”关系,毫无隔阂,心无芥蒂,彼此坦诚,甚至偶有争执,争吵过后依然如兄弟般亲密无间。
那么,“兄弟”关系何时转变为“师生”关系呢?这就得谈到中央的路线斗争和五次反“围剿”战役。
自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三大起义以来,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思想逐渐抬头,李立三、王明等人主张强攻大城市,试图与国民党军正面决战,“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然而,双方实力悬殊,红军多次战斗惨败,辛苦建立的根据地频频失守。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开始凸显。
毛主席反对与国民党军正面硬拼,主张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并总结出“游击战十六字诀”,巧妙地利用山林地形,消耗敌军力量,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逐步瓦解敌军实力。
五次反“围剿”战役尤能体现这一战略。前三次反“围剿”均由毛主席亲自指挥,取得了辉煌胜利。第四次反“围剿”虽无毛主席直接指挥,但周恩来、朱德依然贯彻其游击战术,成功击退敌军。
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由李德指挥,机械照搬苏联红军战法,结果遭受惨痛失败,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这些胜败经验,使彭德怀更加深刻认识到毛主席的非凡才智,无论是战略理念还是军事才能,均远超常人,只有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才能取得胜利,这已成为全军共识。
因此,彭德怀渐渐将毛主席视作自己的“老师”,心甘情愿做他的“学生”。
这不仅是彭德怀的个人感悟,也是大多数开国元勋们的共同认知。朱德元帅曾感慨:“中国过去有许多领袖人物,但都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唯有毛主席才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他真正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刘伯承元帅坦言:“我若有丝毫成就,皆归功于党和毛主席的领导。离开党,我们这些人什么都做不成。因此,我甘愿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心尽力。”
聂荣臻元帅深情表示:“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对他有深厚感情。没有他,我们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多年。毛主席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
叶剑英元帅也坦言:“我很惭愧,没做多少事。若非跟随毛主席,我的人生或许会很平庸,可能去南洋经商,或者回家教书。一想到毛主席,我就深感心痛。”
黄克诚大将直言不讳:“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关键时刻挽救革命,这一点任何党内人士无法比拟。若有人说别人比毛主席更聪明或功劳更大,那无疑是对历史的嘲弄。”
那么,毛主席从“老师”到“领袖”的转变,缘由何在?
彭德怀曾言:“经过延安整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真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我进一步体会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
自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执掌领导权,带领中国共产党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反复证明,毛主席目光高远、洞察全局,他所指引的方向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方向,成为全党公认、无人能及的最高领袖。
只要不是故意破坏的人,谁也无法否认这一点。亲历过那段历史的彭德怀,自然感触尤深。
不过,彭德怀虽心悦诚服毛主席的领袖地位,却并非盲目崇拜。他保持理性态度,比如他是高级干部中最后一个称呼毛主席为“主席”的人,足见其个性。
即使建国后,他对那些盲目五体投地式的崇拜,依然保持批判精神。
有一次,彭德怀视察一支部队,看到宣传栏上写着:“我们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这类标语在当时非常普遍,鲜有人反对。
但彭德怀却当场指出:“这个写法有问题,现在的军队是国家的,不能只说在某一个人的领导下。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没有毛主席,谁来领导?必须改正。”
正是这种敢于坚持原则的性格,使得在庐山会议上,当大多数人唱赞歌时,彭德怀挺身而出,揭露“大跃进”中的严重问题,最终被撤职。
即便如此,他无怨无悔,坚决不承认“错误”。毛主席最终也无奈感叹:“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来做裁判吧!”
1967年1月1日,彭德怀写给毛主席的最后一封信中,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后写道:“向您最后一次敬礼!祝您万寿无疆!”
彭德怀临终前曾申请见毛主席,若无法相见,也希望见周恩来或叶剑英,请他们代为转告。但这些请求都未获批准。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元帅与世长辞,享年76岁。
(参考资料:《毛泽东与彭德怀》《彭德怀自述》《说不尽的毛泽东》)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