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的多次暴动和武装起义中,燃烧瓶往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武器。这种“穷人的手榴弹”早已不再陌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战场上,战士们使用的是装满火油的陶瓶炸弹,主要作为一种防御武器来对抗敌人的进攻。
到了20世纪,燃烧瓶被重新定义,并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名字源于苏芬战争期间,芬兰人对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讽刺。芬兰人以此来调侃莫洛托夫,而意外地,这个名称成为了燃烧瓶的代称。
莫洛托夫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十分显赫,尤其是在苏联建国初期,他一直是该国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斯大林的亲密战友,他几乎掌控了所有重要的外交事务。在许多当时的文献中,莫洛托夫被描绘成斯大林的接班人,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莫洛托夫的权势逐渐下滑。在冷战期间,他几乎变得“默默无闻”。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莫洛托夫在朝鲜战争中代表苏联提出了停战协议,结束了这场持续已久的战争。然而,他也因此在党内的激烈斗争中逐渐失势,最后淡出公众视野,几乎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那么,莫洛托夫为何能在斯大林时代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他的政治立场和行动动机又是如何演变的?在晚年的时候,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沉浮?
莫洛托夫的本名是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至于“莫洛托夫”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他后来选择的革命化代号。在年轻时,他对自己的姓氏“斯克里亚宾”并不满意,认为它缺乏气势且不够平易近人。于是,他取了“莫洛托夫”这个名字,意为“大锤”,来象征自己的革命力量。
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父亲只是一个商店的普通职员,家族也没有什么强大的政治或社会关系。尽管有传言称莫洛托夫和俄国著名音乐家斯克里亚宾有远亲关系,但这其实并没有事实依据。年轻时,莫洛托夫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并于1902年开始参与反沙皇的活动。
到了1906年,年仅16岁的莫洛托夫被共产主义思想所吸引,加入了当时的“社会民主工党”,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年纪尚小,但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才华和敏锐的思维。很快,他便被选为《真理报》的编辑,开始为革命事业写作。年仅19岁的莫洛托夫,在那个文盲率高且才子稀缺的时代,迅速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重要人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莫洛托夫本该被征召参军,但由于他考入大学,作为大学生他被免除兵役,避免了战场的危险。在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面临内外困境,战场上的年轻士兵大量牺牲,而沙皇政府依旧无动于衷,不仅继续加征税务,还将大量青壮年送上战场。这个时期,布尔什维克党活跃在各地,莫洛托夫也与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莫洛托夫的口才、文笔以及英俊的外表使得他获得了列宁的青睐,列宁非常看重他,赋予他领导莫斯科地下党的任务。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中,年仅27岁的莫洛托夫成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成员之一。十月革命后,莫洛托夫迅速跻身苏共中央政治局,虽然当时是候补成员,但已经名列苏联党政领导层的核心。
随着苏俄建立,国家面临严峻的考验。外有列强干预,内有白军反叛,社会民生困苦。莫洛托夫在国内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四处奔波,调度军饷和粮食供应,多次获得列宁的表扬。
从1926年起,莫洛托夫成为斯大林的亲密伙伴,到了30年代末期,他成为了人民委员会主席,跻身苏联权力的第二位。虽然他常被视为苏联的“二号人物”,但莫洛托夫自己却从未自认如此。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升职,是因为当时苏联在外交事务上几乎没有人选。
从1938年到1953年,莫洛托夫一直担任苏联的外交代表,他的外交智慧在二战期间为苏联赢得了许多关键的战略优势。1939年底,苏联与芬兰爆发战争,莫洛托夫作为外交部长,巧妙地为苏联辩护,称投放的炸弹只是“给赫尔辛基贫困工人的面包”。芬兰人愤怒之下,讽刺地称这些炸弹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并用这些炸弹外壳制造了大量的燃烧瓶,抗击苏军坦克。
这些“莫洛托夫鸡尾酒”迅速成为芬兰抵抗苏联进攻的利器,苏军对此非常忌惮。二战中,苏联也将这种武器运用到了对抗德国的战斗中。
莫洛托夫的外交手段虽然被认为是极具心理素质和冷酷策略,但他始终无法摆脱党内的派系斗争。在二战后,随着斯大林去世,莫洛托夫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外交风头逐渐消退,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他一度被排除在决策圈之外。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莫洛托夫重新回到了外交领域,虽然他在苏联外交政策中的话语权已经远不如从前。1957年,莫洛托夫被调任为外蒙古的大使,并在那时亲自回应过关于朝鲜停战的询问。
尽管莫洛托夫在苏联高层的光环逐渐消退,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斯大林的深厚支持。在他晚年,莫洛托夫成为了一个低调的退休老人,常常只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尽管偶尔也接受采访,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坚定地支持斯大林,从未承认其犯下的所谓“错误”,并始终认为斯大林的决策都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无奈之举。
1986年,莫洛托夫去世,成为列宁时代的最后一位长寿的革命家。他的回忆录至今被认为是研究苏俄历史以及二战史的重要文献,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斯大林军事安全外交战略思想反思》,王璇
2.《莫洛托夫:活到20世纪80年代的列宁战友》,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