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某一天,红军转战陕北途中,天空中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深深地淹没了那些坑坑洼洼的地面。队伍中,前后两个人并排行走,突然前面那人一脚踩空,“扑通”一声掉进了一个积水的坑里。紧跟其后的人也因措手不及,继而同样坠入了水坑中。
“你掉坑里都不喊一声!”后面的人带着几分哭笑不得的语气责备道。
“你干嘛老是跟得这么紧?我还没来得及提醒,你就自己先跳了进去。”前面的人无奈地回答。两人对视一眼,脸上都挂着苦涩的笑容。
这两人,后面的是毛主席,前面的是他的贴身警卫员高富有——一个直率爽朗的年轻战士。在中央领导人身边,像高富有这样的警卫员有很多,他们大多年轻,甚至很多还未满二十岁,脸上写满了稚嫩与青涩,神情中夹杂着些许莽撞。
虽然这些警卫员看似不起眼,却在革命斗争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每一场战斗的胜利,都凝聚着这些默默奉献的警卫员们的汗水与付出。
提起警卫员,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影视剧里那种直率、坚定,像柱子一样坚守在领导人身边的年轻战士形象。他们接到命令时,总是铿锵有力地回应:“到!”“是!”声音干脆利落,让人听了心头一振。
他们无时无刻不形影不离地守护着领导人,24小时待命,只要一声令下,便如疾风骤雨般迅速执行任务,绝不拖泥带水。
警卫员,专门负责保护军队首长安全的卫士。
早在1939年,中共中央就成立了专职警卫机构和部队,为中央领导同志配备了贴身警卫员,以确保领导人能够安心指挥战争。
这些警卫员通常从警卫连或警卫排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士兵,主要负责首长的安全防护,最初称为“卫士”。他们平时承担着繁杂的勤务工作,虽琐碎,却极为重要,特别是在抗战期间。
作为军队中的“八大员”之一,警卫员在军队行军和作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期间,我国军队的警卫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军部配备警卫团,师部设有警卫连,团部则配备警卫排,必要时还会参与战斗。
警卫力量不仅是部队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安全维护中更具有关键意义。
能被派往领导人身边的,都是警卫队伍中佼佼者。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应变能力。
因为保护的是军队的核心领导,常常需要奔赴前线指挥,贴身护卫的责任极为重大。
首长的警卫员职责远超我们平时想象的帮忙拿报纸、倒水、跑腿、站岗那么简单,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首长。
1935年6月,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四川荥红县茶合岗时,遭遇敌机轰炸。就在一颗炸弹落到毛主席身旁的危急瞬间,警卫班长胡昌保毫不犹豫扑向主席,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爆炸,保护了主席的安全。那年,他才23岁。
胡昌保所救的不仅是毛主席个人,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安全。
周恩来总理身边,也有一位特殊的警卫员,他长得与总理极为相似。有一次,总理遭遇危险时,这位警卫员冒充周总理,引开了敌人,助其脱险,但自己却壮烈牺牲。
他叫陈有才,出身农民家庭,是抗战时期无数英雄警卫员中的一个典范。
像胡昌保、陈有才这样的英雄警卫员,在抗战年代数不胜数。他们在首长口中被亲昵称为“小王”、“小张”等,默默奉献,英勇牺牲,却鲜有人知其真名。
他们是为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热血战士,是军魂背后的无名英雄。
没有他们,就没有领导人的安全保障;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致敬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警卫员们!他们是革命领袖最忠诚的守护者,是首长身边最亲密的战友,绝对是顶天立地的好样儿!
那么,在抗战时期,哪些职务需要配备警卫员?警卫员的选拔标准如何?他们的工作是否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如今,警卫员一般只配备给高级领导,至少是上校级别。但在抗战时期,警卫员的配备更为普遍,正团级别的领导也能配备。
原因有二:一是战时以作战为主,具备指挥才能和专业知识的领导较少,领导们需要专心指挥,琐碎事务则由警卫员分担;二是八路军团长的指挥规模相当于现代师级,因此团长级别配备警卫员是合情合理的。
重要领导有时甚至配备多名警卫员,既有24小时贴身护卫的,也有负责日常事务、照料饮食起居的。
这些领导是革命队伍的核心人物,安全保障工作尤为关键。
当然,也有例外。陈赓将军为了保护其手下一员勇将王近山,特意给王配备了六名警卫员,而自己身边却只有两个。
当时王近山虽仅是团长,但他屡次战斗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常令陈赓将军忧心忡忡。
陈将军多次劝诫未果,只好下令警卫员严加看管,一旦王团长试图冲锋,务必将他强行制止,只能指挥,绝不能让他亲自上阵。
这体现了陈赓将军对人才的爱惜,也反映出抗战时期指挥人才的稀缺和珍贵。
普通军官的警卫员一般从基层中层层选拔,优中取优即可;但首长的贴身警卫员要求更为严格。
除了忠诚和保密,还必须立场坚定、头脑灵活、警惕性高,综合素质远超普通士兵。
曾有彭德怀身边的警卫员王满星,因情感纠葛差点酿成大祸。年少时,他与村中一女子相恋,女方实际上被敌特收买,企图刺杀彭德怀。
王满星一时茫然,痛苦不堪,最终选择自尽谢罪。后来锄奸人员破获此阴谋,挽救了彭德怀的生命。
这充分体现了警卫员的忠诚底线,他们绝不会背叛首长和祖国。王满星以死谢罪,展现了极高的党性原则。
此外,纪律严明和保密意识也是警卫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毛主席身边有个警卫员李连庆,服役17年后才得以回家探亲。有人问他军衔,他一时脱口而出:“我是毛……”话未说完,意识到不妥,立刻改口:“我是炊事员。”尽管被嘲笑,他却坦然接受,因为他守住了保密原则,没有泄露身份,保护了主席。
警卫员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许多执行外勤任务的警卫员常面临突发状况和生死考验。要成为合格的警卫员,必须各方面都过硬,还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那时,警卫员穿着整齐军装,腰间配着驳壳枪和弹夹,稚嫩的面庞展现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少年的朝气。
要进入中央首长警卫队,枪法必须精准到百发百中,拔枪即发,弹无虚发,是名副其实的“神枪手”。此外,还需掌握徒手格斗,能抵御多人近身攻击。
政治上,必须家世清白,无政治污点,最好是贫苦出身,坚定拥护共产党领导,绝对服从命令。
外貌端正,正气凛然,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是对警卫员的基本要求。
革命领袖李先念身边有一位警卫员,曾在敌人刺刀即将刺入衣服的瞬间,用手挡住刺刀,硬生生被割掉几根手指,救了李先念一命。这种反应速度在危急时刻至关重要。
警卫员不仅是首长的“保护伞”,还是他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必须眼疾手快,耳聪目明。
另外,警卫员还要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能在领导无暇时为其读报、做会议记录和文字整理。
不过当时大多数战士文化水平有限,发生过许多有趣的误会。
长征途中,毛主席让警卫员去邻近读书人家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警卫员误以为主席是要锅和水壶,结果硬着头皮从秀才家借来了一口锅和一个水壶。
回去后,他不好意思地告诉主席:“主席,困难时期,没有家里有‘三锅’,我就拿了‘一锅’回来。”这话逗得主席笑开了怀,才明白是误会,嘱咐他赶紧还回去,换成真正的书。
这也反映出当时环境下,贫苦士兵读书确实不易。后来党创造条件,提高战士文化素质,让更多人能读书识字。
优秀的警卫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情商,能默契读懂领导意图,迅速回应,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信任。
毛主席的警卫员孙振法就做得非常出色。他能通过主席在空中划出的手势,准确判断他想吃什么:划圆代表饼,划点代表米饭,划线代表面条,及时吩咐厨房备餐,并适时送到主席面前。
这可算是一种特别的“隐形技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很多时候,警卫员不仅是保护者,更扮演秘书角色,绝非只是简单端茶倒水、递报纸、站岗那么单一。
这些被领导人昵称为“小鬼”的警卫员,是共和国脊梁的守护者,是革命领袖身边的忠诚战士,是在胜利号角中奏响重要篇章的无名英雄。
历史长河中,他们的存在不可或缺。
警卫在,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国有望!
再次致敬,感谢那些在国家领导人身边默默守护的警卫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