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修建以来,我国公路总里程现已达到528万公里。这不仅涵盖了高速公路,还包括普通公路以及农村公路网络。可以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被广泛传颂的金科玉律,在中国得到了最生动且成功的验证。
然而,广大群众也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公路数量众多且布局便捷,但很多路段常常在反复进行缝缝补补的修补工作,甚至有些地方在两省交界处,路面颜色和材质截然不同,显得东拼西凑,缺乏整体感。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公路总是频繁维修,而邻近的日本公路却能保持整洁且耐用,不需要频繁翻新呢?是否真的是我们的公路建设技术逊色于其他国家?
1. 历史原因
中国虽然早在1913年便开始修建公路,但真正开始采用沥青铺设道路,直到十年后才逐步推开。并不是中国当时不愿意使用沥青,主要是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有路通行已经算是巨大进步,谈不上什么沥青还是水泥的选择,因此那时大多公路采用水泥路面。
即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国家开始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仍以水泥混凝土作为主要材料。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寿命长、结构稳定的优点,使用时间越久,抗压和抗磨损能力反而增强,且价格低廉。
以当前物价来看,一吨水泥价格不到300元,而一吨沥青价格约1500元。更别说那个资源稀缺的年代,水泥成为经济实惠的首选材料。
不过,水泥路面存在致命缺点,一旦出现断裂或塌陷,修复难度极大,几乎无法完全恢复原状。因此,一旦损坏就必须进行大规模修补,往往是从头开始。
此外,我国公路建设不是在同一时期统一批量铺设,因此出现断裂后,修复工作往往断断续续,持续进行。
2. 国土面积及使用特点
中国的基建成就之所以全球瞩目,很大原因在于覆盖范围极广,致力于让偏远地区不再孤立。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铺设公路,必须保证各地的交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而日本国土面积只有37.8万平方公里,公路网络相对较小且密度高。日本早在1878年就开始采用沥青铺路,比中国的第一条公路建设时间还要早许多。此后,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整,公路维护更为系统和成熟。
另外,日本国土虽小,但长途公路较少,车辆多为小型汽车和自行车,路面承受的重载较小。相较而言,中国大多数公路上经常行驶着载重数吨的卡车,频繁的重压加速了路面损坏。
建国初期,由于技术水平和材料供应的限制,水泥混凝土路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长寿命优势,导致公路损坏严重,甚至出现只能用沥青重铺的情况。
专家估算,标准施工条件下水泥路面的寿命约为30年,沥青路面约15年。但由于早期技术欠缺,水泥路面的使用寿命往往被大幅缩短。
比如,1990年开始建设、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在2007年便改铺成沥青混凝土。但即使如此,因重型卡车频繁使用,路面不到10年就出现严重破损。
3. 公路维修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公路维修绝非临时起意,中国在道路建设与维修上有完整的规范。公路路面无论是水泥混凝土还是沥青,都需要分阶段维护,包括日常养护、小修、中修以及大修。
这也是为何大家感觉中国公路总在维修,实际上这是所有国家的共性。只有定期维护才能保护好路基,否则一旦基层受损,交通运行将受到严重影响。
除了常规维护,特殊情况也会促使公路提前修整。例如遇到土地冻融、泥石流、滚石坠落等自然灾害时;或是交通流量激增,原有设计标准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提升路况等级,如将二级车道升级为一级车道,或增设专用车道。
城市道路情况更为复杂,涉及规划、建设、交通、路政、水务、燃气及排水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常常出现一个部门满意而另一个部门不满的矛盾。
甚至有时道路虽已修好,却因尚未完成与市政供水、供电、燃气、排水等基础设施对接,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待接入后还需再次翻修。这类情况在新楼盘开发或开发商代建道路时尤为常见。
相比之下,日本较少出现此类市政协调问题,因为其基础建设及城市规划相对成熟且饱和,调整需求较少。
4. 道路维修技术因素
中国公路频繁补修的印象,也部分源于自我审视的心理。事实上,日本公路同样需要修补,只是我们不易察觉。
日本现阶段采用排水性沥青混合料,这种材料不仅降噪效果好,还提高了排水性能和安全性。但在采用此材料前,日本也经历了多次材料和技术的更新迭代。
起初使用天然沥青,性能不足;随后转向石油沥青;1983年引进环氧沥青铺装技术;1996年推广排水性沥青铺装方案。
这些技术进步表明,日本同样经历了多轮路面重铺,只是执行更加规范和精细。
日本的修路工艺注重细节,修补时路面边缘处理干净,分层铺设沥青,每层都压实,确保路面平整无明显落差。施工一般选择夜间,减少对交通影响,复杂工程无法一夜完成时,还会临时恢复原状,第二天继续施工,保证白天道路畅通。
综合来看,中国公路技术及设计方案本身并无大碍,频繁维修更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包括部分地方市政及相关部门的执行效率和细节管理。
近年来,公路维护已由被动修复转为主动预防,重视早期检查与养护,有效减少了道路病害的发生。
此外,考虑到我国水泥产量大、沥青价格居高不下,国家在技术提升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材料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既控制成本又延长道路寿命。
未来,中国正积极探索高速公路扩容、车路协同、智慧公路、道路雷达等先进技术,规划建设多层次、多车道的复合型通道,努力实现公路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转变。
正如水往低处流一样,人类和道路也都在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中国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坚定地朝着打造最优质的交通网络前进,铺筑属于我们的现代化美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