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他也首次看到了古巴这片土地。当时岛上居住着约六万多名土著印第安人,生活相对安定。然而,短短四十多年后,古巴的印第安人口几乎被西班牙殖民者的屠杀和爆发的瘟疫彻底消灭,成为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古巴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令人痛心,但更为讽刺的是,西班牙国王当时却曾发布诏令,要求“善待和保护印第安人”。这段充满矛盾与荒诞的历史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复杂而黑暗的过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探险者陆续抵达美洲。1508年,西班牙航海家塞巴斯蒂安·奥坎波花费整整八个月的时间环绕古巴岛航行,确认这是一座大岛屿。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古巴潜在的经济价值:优良的天然海港、丰富的近海鱼类资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奥坎波回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之一)后,开始积极宣传对古巴的殖民意义。
然而,西班牙王室对征服古巴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王国议会从未正式讨论过武装远征。真正抢先行动的,反而是盘踞在西印度群岛的冒险家们。伊斯帕尼奥拉岛迅速组建了一支半官方的武装殖民队,目标直指古巴,队伍由副长官迭戈·维拉斯奎兹·德奎利亚尔领导。
迭戈·维拉斯奎兹出生于1464年,出身西班牙奎利亚尔镇的贵族家庭。家族中不少人从军或在宗教裁判所任职,维拉斯奎兹本人曾经参军作战,但并无显著战功。直到1493年,他作为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的成员之一踏上美洲大陆,才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他先是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开采金矿,后来升任副长官(长官为哥伦布的儿子迭戈·哥伦布)。得知奥坎波的探险成果后,维拉斯奎兹被野心驱使,投入大量资金组建殖民队,并当选为其队长。
这支武装殖民队迅速集结,成员超过三百人,囊括了雇佣兵、方济各会传教士、小官吏和种植园主等各类人等。其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便是后来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的埃尔南·科尔特斯。
1511年,维拉斯奎兹率领这支队伍登陆古巴东北部一个小半岛,宣告了岛上土著印第安人命运的终结。
登陆后,殖民队率先建立了圣亚松森·德巴拉科阿据点,维拉斯奎兹也成为了古巴的首任殖民长官。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他指挥建立了巴拉科阿、巴亚莫、圣地亚哥和哈瓦那等重要据点,这些地方后来成为古巴的主要城镇。然而,这些据点的扩展过程,伴随着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屠杀。
在建立圣亚松森·德巴拉科阿据点时,维拉斯奎兹便下令迅速清剿周边印第安部落,并俘虏了当地酋长卡西克·哈撒威。西班牙人在处决这位酋长时,虚伪地建议他皈依基督教,以便获得“与基督徒同等尊严的死和葬礼”,借此彰显所谓文明社会的人道主义。
酋长卡西克·哈撒威的回应简短而坚定——他断然拒绝了皈依基督教的提议,坚称若这意味着“在西班牙人陪伴下获得另一个世界的永生”,那绝无可能。于是,他被残忍地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成为印第安人被灭绝进程中的一幕惨剧。
随着据点的建立,西班牙武装迅速向岛内扩展。经过短暂军事商议后,维拉斯奎兹派遣纳尔瓦兹带领一支由火绳枪手和骑兵组成的先遣队,约百人,向西南方向侦察。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约有数千人的大型印第安聚落。
西班牙人这回试图采取“和平”策略。纳尔瓦兹与土著展开谈判,声称他们不过是航海的旅人,无意争斗;但随即又“友好地建议”土著皈依基督教,并宣誓效忠西班牙国王。
这种荒谬的交流方式遭到印第安人的强烈拒绝。土著居民很清楚西班牙人的真实意图是奴役他们,遂起而反抗。然而,凭借先进武器的优势,西班牙人残酷镇压了反抗,导致大量土著死亡,幸存者则被迫逃离故土。
随后,纳尔瓦兹率先遣队继续探索,并在附近征召了一千名土著人成为仆从军。这支混合武装未遭遇抵抗,迅速抵达古巴中部卡马圭地区,并在此建立新的据点。
但这支先遣队随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一次,在一个约三千居民的印第安村庄中,起初双方还相处融洽,印第安人好心邀请西班牙人享用木薯和烤肉。
然而,一名西班牙人突然强行闯入村中一座紧闭的大屋,遭到土著坚决反对。争执升级,这名西班牙人毫不犹豫拔剑开始砍杀村民。紧接着,其他殖民者也纷纷挥舞武器,宴会顿时沦为屠杀现场,超过三千名土著几乎被屠戮殆尽。
据事后分析,这座封闭的房屋很可能是当地的祭祀场所,平时严禁外人进入。西班牙人强行入内搜刮,却一无所获,牧师拉斯卡萨斯对这场屠杀感到愤怒,直斥纳尔瓦兹应“下地狱”。
这场骇人听闻的屠杀迅速震惊了古巴全岛,印第安人从此再无有组织的抵抗。许多土著逃往邻近岛屿或大陆,留下的人则因惧怕残暴的殖民者而被迫顺从。
自此,西班牙人得以在古巴随意定居。原本岛上六万多土著在屠杀与逃亡后消失了大片土地空地。西班牙移民开始寻找黄金,但更具价值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开发。
移民们大量种植木薯、红薯、马兰加根和稻米,同时养殖牛猪。在广袤的古巴田野上,家畜繁殖旺盛,尤其是猪的数量在短短三年内激增至三万头,古巴渐渐成为西班牙殖民者重要的粮食基地。
然而,岛上残存的印第安人成为新移民的一大“麻烦”。殖民者不断施压总督维拉斯奎兹(1511-1524年任职),要求引进在其他海外殖民地实行的土地赠与制度,即无条件将土著土地划给殖民者,并强迫土著成为奴隶。这一提议获得了埃尔南·科尔特斯等人的支持。
维拉斯奎兹虽在表面上拒绝,因而与科尔特斯发生激烈矛盾,甚至险些被后者以“叛国”名义暗杀。但实际上,古巴印第安人的生活待遇已无异于奴隶。
西班牙国王也曾亲笔致信维拉斯奎兹,要求土著皈依基督教,任命审计员保护印第安人“不受虐待”,并教育他们为殖民利益服务。根据国王的“仁慈”要求,印第安人每年需无偿劳作一个月,西班牙人则必须提供衣食及工作途中补给。
为避免麻烦,殖民者强制将土著迁往殖民城镇郊区,远离家园。结果,国王所谓“保护印第安人”的政策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灭绝。岛上残余土著背井离乡,迁往西班牙城市。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天花、麻疹等欧洲疾病大流行,导致印第安人口骤减。
特别是天花病毒,不仅夺走了大量古巴印第安人的生命,还随着逃亡者传播至美洲大陆。以致科尔特斯远征玛雅和阿兹特克时,天花已经先行一步,造成毁灭性人口损失。
到了1540年左右,古巴的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绝迹,仅有部分与欧洲人通婚的混血后代存活。至今,古巴印第安人的存在只能通过博物馆中的文物得以追忆。
讽刺的是,古巴此时成为欧洲人心中的乐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稀少,生存竞争几乎不存在。甘蔗和烟草等高价值作物的种植园主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唯一的遗憾,是岛上原住印第安人灭绝,导致劳动力短缺。西班牙国王与官员对此深感无奈,认为“保护和鼓励土著劳动”的措施未见成效。
不久,殖民者找到了替代方案——大量从非洲贩运黑人奴隶,将他们驱赶到古巴种植园,承担繁重劳作,古巴的奴隶制度由此开始形成。(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