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媒体在宣传抗日战争时,常常使用一些夸张的说法,比如将中国描绘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以及中国是抗击日军的“主力军”等。这些表述可能是为了突出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彰显中国在战争中的关键角色。然而,这样的说法背离了历史的客观事实,忽视了当时中国因长期积贫积弱,国力有限,导致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历史背景无可回避。更有一些人,借机把正面战场拔高,贬低敌后战场,别有用心地进行宣传,这种误导显然是自欺欺人的。
从二战的整体局势来看,美国无疑是对日作战的主力。从歼灭日军的数量来看,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击毙了120万日军,而在东南亚战场,美军、英国军队以及中国军队等盟国部队击毙了18万日军,关内战场中,中国军队共歼灭了44万日军,苏军和抗联军队在东北战场也消灭了9万日军。可以看出,太平洋战场几乎完全由美军主导,在这个战场上,美国不仅在海军上占据绝对优势,还拥有显著的工业产能和战略资源优势。
假设除太平洋战场外,其他战场都没有发生,若只是美国和日本单独对抗,日本的胜算几乎为零,毕竟两国的国力差距显而易见。但问题是,日本能坚持多久呢?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战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大量日军,并给敌人带来了不小的伤亡。然而,若放眼太平洋战场,这一影响却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太平洋战场的战斗形态与中国战场截然不同,前者是史上规模最大的海空大战,后者不过是低烈度的陆战,甚至还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强度。
日本在战争初期依靠海军开展偷袭,重创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并迅速占领了南洋地区的美英殖民地。然而,这些战绩主要是海军夺取了制海权,陆军则只是“捡漏”而已。日本的海军在初期表现出色,然而正是由于海军的溃败,战争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尤其是中途岛海战的惨败,四艘重型航母被完全击沉,精锐的海军航空兵几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之后,由于缺乏战略资源和工业产能,日军再也无法恢复海军战力,舰载机飞行员等高技术兵员更是难以补充,最终导致日本逐步走向败亡。
如果把中国战场的日军兵力拉到太平洋战场,这些骡马化的轻装步兵师团能发挥什么作用呢?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这些兵力在途中被美军的空中打击和潜艇攻击消灭,掉进海里喂鲨鱼;二是困守在某个孤岛上,活活饿死。对于岛屿防守而言,关键在于后勤补给,而非单纯堆积兵力。日本早已失去制海权,无法向这些孤岛补充物资,因此,兵力的增加反而更快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反而不利于长期坚守。
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是否能够坚持更长时间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中国战场消耗了大量日军,但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形势依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在当时,美国海军的力量无可匹敌,空中优势也是日本无法撼动的。
蒋中正与美国在二战时期的战略关系复杂。事实上,蒋和美国都对苏联持反对态度,但由于日本和意大利的介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混乱。德国初期也试图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甚至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美国更是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与各国合作,利用战后的新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将自己推向世界经济的中心,确保了自己在二战后的全球主导地位。
然而,关于二战的正义与否,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无论是德国的犹太人屠杀,还是苏联对波兰人的侵略,甚至是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压迫,历史上并没有单纯的“正义”一方。二战的真正战斗,主要是在美国与日本之间展开的,而当时的欧美列强无暇顾及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虽为一个岛国,国力却无法与美国匹敌,根本没有与美国单挑的能力。
假如日本未在中国战场上遭遇牵制,珍珠港偷袭之后,是否有可能乘胜追击,登陆美国西海岸?这种情况完全可能发生。阿图岛的案例就表明,在初期海军短暂优势的情况下,日本陆军确实有可能发动登陆战。那么,若有大量日军登陆美国,面对这样庞大的敌军,美国能够多快清剿完毕呢?想必,当时的美军恐怕很难立即处理这些登陆的日军,尤其是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国采取了“跳岛战术”,通过孤立守岛的日军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这一战术也说明,美军在面对极度顽强的日军时,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二战期间,日本虽然是一个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海军,并且陆军具备相当高的战略素养,但在战争的后期,日军依然未能避免损失惨重的局面。硫磺岛和关岛战役的爆发,正是日本在中途岛战役后痛失海军的结果。尽管损失巨大,每一个日军士兵仍然顽强拼搏,信奉“大和精神”,愿意以死殉国。这与日本长期灌输的“天皇至上,战死沙场”的思想密切相关。
总结来说,日本的军事强悍来源于他们长期的军国主义思想、强大的海军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逐渐失去了战略优势。即便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使得美国能够在后期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