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交织、国力日渐衰弱的大清王朝,经历了两次惨痛的鸦片战争以及惨败于甲午中日战争后,元气大伤,逐渐沦为列强瓜分的对象。面对步步紧逼的外敌入侵,风雨飘摇的清朝已无力回天。签署了逾一千一百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后,虽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依旧无法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最终注定了它轰然倒塌的命运……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和思想家列宁曾有名言警示:“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这句言简意赅的话,精准地揭示了大清王朝走向毁灭的根源。
至今,仍有部分史学研究者单纯将清朝灭亡归咎于国力衰退和外敌入侵。当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挑战这种片面的说法时,便有专家跳出来断言: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诚然,尊重史实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职责,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史学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理论和教学,更不止于追求某种“真相”的表象。
史学研究的根本在于溯本求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大清王朝的覆灭,根本上是皇权统治者自毁前程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封建落后的君主专制思想才是大清灭亡的真正祸根。清朝国力的衰退,并非偶然产生的内忧外患所致,而是那些“保皇权不保国家”的皇族帝后们自掘坟墓的结果。
时光倒回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英国乔治三世派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首次访华,名义是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祝贺。
当时,英国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高潮,正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大清王朝则已走向“康乾盛世”的暮年,繁荣景象日渐消退。
马戛尔尼此行表面上是来祝寿,实际上肩负着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平等贸易关系的重任,意图打破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然而,乾隆皇帝根本未给马戛尔尼正面讲述邦交政策的机会。马团在“万寿朝圣”后,才勉强由和珅代为上奏转达,但乾隆在给英国的两道敕谕中全部拒绝。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威严,他甚至下令驱逐英国使团,沿途官员严密防范,防止英人作乱。
最终,马戛尔尼使团于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自广州启航返英。此行以外交失败告终,双方围绕使节是否对乾隆皇帝跪拜的争执,使谈判无法达成协议。尽管主要目标未达成,马戛尔尼在沿途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却让他看清了大清帝国的本质。
在他眼中,清朝是一个全面落后的没落王朝:科技匮乏,精英阶层对世界文明毫无认知,只自视为“天朝上国”,对外界毫不关心且自负骄傲。最致命的是军备陈旧、百姓贫困、官场腐败。
回国后,马戛尔尼在总结报告中毫不掩饰他的看法:“清政府的政策源于自负,意图凌驾于各国之上,却目光短浅,只求阻止人民智力的进步。”
他还预言:“鞑靼王朝将继续压制民众,迟早会爆发动乱。”每当他忆起乾隆皇宫的奢华,心中便闪现出讽刺意味的强盗逻辑:大清的“财富”不过是皇帝个人的财富罢了。
了解了马戛尔尼访华的基本经过,我们再看看当时的国际背景。
欧洲拿破仑颁布《大陆条例》,意图封锁英国,葡萄牙拒绝合作,法国则强力压制。英国则担忧法国势力扩展至东亚,威胁自身利益,遂设法通过保护中英葡贸易,联合中国抵制法国扩张。
而乾隆皇帝对此一无所知。英国国内甚至盛传一则舆论:中英若建立正常邦交,清朝应向英国每年进贡一千万英镑。英国回报则是派遣技术人员修缮长城,抵御北方蛮族,甚至有意借机征服日本,将其纳入大清版图。
弱国无外交,乾隆皇帝在外交大计上妄自尊大,最终彻底失败。作为帝王,他本能地掩盖清政府的衰败腐朽,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清朝拒绝了解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正是这种固守虚荣的谎言,让清朝日益固步自封,逐步走向没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局面。
真正将大清推向深渊的,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即便到了亡国之际,人们仍旧认为是外强的枪炮摧毁了帝国。
然而,将晚清军事败绩单纯归因于武器落后,真如教科书所说那么简单吗?
1861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威胁,清政府启动了洋务运动,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洋务运动的核心之一是引进西方先进武器,清朝引进、仿造了大量西方枪炮,其中不乏当时世界顶尖装备。
事实上,早在康乾盛世时期,清军已进入全火器时代,早已摒弃大刀长矛。持刀持矛的多是义和团勇士,而清军虽装备先进,却因战斗力不足而节节败退,义和团士兵充当炮灰,既悲壮又令人心痛。
美国春田兵工厂博物馆中收藏的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旁有文字说明:“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此枪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缴获清军战利品之一。此次战役八国联军缴获上百把机关枪。
由此可见,清军装备并非落后,无法自圆其说。败北的真正原因,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尤其是八旗子弟和绿营兵素质堪忧。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近半世纪间,清军借助先进武器逐渐平息内乱,国家进入休养生息阶段,经济得到发展,甚至在1895年甲午前夕出现复兴希望。
实际上,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完成现代化改装,武器水平不逊于欧洲列强,北洋水师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两艘7000吨级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号称亚洲第一。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仅五小时,北洋水师于黄海大东沟遭遇惨败,威海卫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赔偿白银两亿两。
在甲午战争初期,平壤战役因指挥失误导致陆军接连溃败,失去有利态势。随后战场转移至辽东半岛海域,黄海海战结果“倒打一耙”,日军占领威海卫,山东战局陷入全面劣势。
甲午战前,李鸿章等主张发展海军的声音多次被忽视。1888年至1894年间,清廷未重视海防建设,导致战时只能被动挨打。海军经费严重不足,甚至被挪用修建颐和园,致使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最终,清廷宁愿选择议和赔款,也不愿再战斗。
甲午战争撕破了清朝最后的遮羞布,暴露了它表面强大、实则由各利益集团组成的腐朽体制。无论武器多先进,只要触及这些集团利益,便会选择自保而非奋战。
甲午败北引发世界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同时也激发了民族危机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总结来看,满清后期连年战败,除战力悬殊外,更大原因是皇权统治者不愿获胜。鸦片战争时朝廷重用琦善,陷害林则徐;中法战争虽未败于法国,却因内部腐败导致失败。清廷“宁保皇权,不保国家”的本质一览无遗。
三元里抗英战役,英国远不如传说强大,清廷软弱无能才是根本原因。面对外敌入侵,空洞谎言难以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
历史如镜,不能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