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世纪中叶,发生了一件震撼东亚乃至全球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总兵力不足二十万的八旗铁骑,仅用二十年的时间,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征服了拥有上亿人口、经济和文化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的明朝。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胜利竟然是由一个相对较小的力量所实现。
如果回顾到五十年前的万历时期(1573—1620),明朝在国家的综合国力上曾达到一个顶峰。在这段时期,不仅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有了显著的进步,明廷还通过“万历三大征”稳定了内部局势以及周边的国际局势。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明清易代”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然而它却真实地发生了。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的灭亡究竟是因为内忧,还是外患?如何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就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1)亡于内忧,还是外患?
许多学者认为,明朝的灭亡应归因于李自成的起义,而非满清的崛起。说实话,这一观点有其道理。实际上,清朝的多尔衮在《与史可法书》中就曾提到,“国家(清朝)之抚定燕都(北京),乃得之于闯贼(李自成),非取之于明朝也”。这意味着,李自成的起义并非毫无预兆,明朝的灭亡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实际上,这是几十年间社会动荡不断加剧的结果。
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四十二年(1614)期间,明朝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的兵变和民变。特别是在天启七年(1627),陕西至广西的广泛地区爆发了严重的农民起义,其中陕北的起义尤为惨烈,并且直到崇祯六年(1633)冬季达到顶峰。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大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宣告灭亡。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个别的、零星的农民起义虽然不断发生,但能撼动整个王朝、导致其灭亡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却并不常见。换言之,单纯将明朝的覆灭归结为农民起义,未免有失偏颇。尽管如此,无法忽视的是,农民军确实在明朝的统治中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
从现在学界的普遍观点来看,明朝的灭亡被归咎于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官僚阶层腐败堕落,军队的失效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并不足以单独解释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因此,扩大视野,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明朝的灭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像明朝一样崩盘
值得注意的是,与明朝地理上相距遥远的英国,在十七世纪中叶也经历了一系列“不祥事件”。更巧合的是,如果我们将时间线回溯到半个世纪前的英国,同样处于国力巅峰的阶段。
1588年,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即位后,凭借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支持稳固了王权,大力发展航海贸易和殖民事业,并成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奠定了英国的海上霸权。此外,英国文化在此期间也迎来了辉煌时期,莎士比亚和培根等文化巨匠纷纷涌现出来。国家人口也从1485年的220万增加至1600年的400万,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和“黄金时代”。
然而,伊丽莎白一世临终时,英国却面临许多困境。旷日持久的英西战争、爱尔兰危机、农业歉收和饥荒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显然,这些问题与晚明的困境有很多相似之处。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斯图亚特王朝取代了都铎王朝。然而,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们并没有延续伊丽莎白时期的辉煌,许多国王道德堕落,能力低下。詹姆斯一世(1566—1625)继位后,虽然在政治上有所努力,但却因固执己见、缺乏远见而影响了国家的治理。
查理一世(1600—1649)即位后,不仅推行了许多失败的改革,而且还与议会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崩塌。
3)两大王朝迅速崩盘的几个共同点
明朝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崩盘具有几个显著的共同点:
- 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明朝的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冲突,以及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斗争,皆表现得异常激烈。特别是在财政问题上,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不得不频繁举债,这加剧了与议会的矛盾。而明朝晚期,朝廷也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
- 大规模民变的爆发:都铎王朝时期,由于圈地运动引发了激烈的官民矛盾,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民变。与此相似,明朝后期的大规模民变和起义,使得国家在社会动荡中无法恢复稳定。
4)欧洲和东亚大陆的“乱局”
尽管中英两国存在较大差距,但十七世纪的欧洲几乎陷入了普遍的动荡状态,特别是西欧,法国、荷兰、瑞典等地爆发了多次反抗王室的斗争,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也同样面临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朝鲜、明清边境以及日本均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内乱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这些动荡的背后,归因于自然灾害、政治腐败以及民族间的冲突等多种因素。
5)气候恶化: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根据研究,自十四世纪以来,北半球气候逐渐变冷,十七世纪达到寒冷的巅峰。对于明朝来说,气候变化尤其严重,导致北方多地频繁遭遇低温和旱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困境,最终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源之一。气候恶化不仅使得农业生产力下降,还加剧了民众的生计问题,为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6)不容忽视的“全球化”进程
十七世纪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的初期阶段。随着西方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网络的扩展,全球各地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这种全球化趋势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明朝加入了全球货币体系,但过度依赖外部白银输入使得国家经济结构出现问题。而与此同时,火器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那些原本国力较弱的地区能够迅速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总结而言,明朝的灭亡不仅是内部腐败、天灾人祸的结果,也与全球化的早期进程紧密相关。自然灾害和民变、国际力量的博弈,共同促成了这场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