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记者 刘莉莉
前不久,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以下简称青年团)在中华剧院演出传承版《赵氏孤儿》。观众在演出中不仅感受到赵秀君、张克等名家的纯熟技艺,还看到了“90后”“00后”国粹新锐的逐渐成长。近来,该团频频推出艺术家指导、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演出。
从“百日集训”到“整剧式培养”
从初创时“百日集训”的继承发展,到新时代“整剧式培养”的守正创新,已走过40余年的青年团总有青年涌现,以醇厚京腔京韵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年轻力量。
上世纪80年代,由青年人才组成的青年团成立。他们在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地传帮带下,通过“百日集训”等传承方式,循序渐进走向成熟。时光荏苒,曾经的青年人早已成长为中流砥柱,开始肩负起传承责任。近年来,该团创新推出“整剧式培养”方法,开办了《西厢记》《楚宫恨》《韩玉娘》等剧目培训班,把艺术传授给年轻人,同时把年轻人推向台前,上演一台台经典剧目的青春版。
名家指导精雕细琢
“90后”裘派花脸马立已和团内名家合作演出了《赵氏孤儿》《秦香莲》《龙凤呈祥》等剧目。刻苦学习与舞台实践让她不断成长,也让越来越多的戏迷记住了这个唱花脸的姑娘。“和老师们同台演出,给我很大启发,收获太多了。”马立说,“在《赵氏孤儿》‘魏绛打程婴’的片段中,张克老师用细腻的表演和极强的感染力传递出程婴的内心情感,让我很快投入魏绛从愤怒到愧疚的情绪,转折更具层次感,也让我对‘以情带声、以形传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怎么能尽快把年轻人培养出来?老师给他们说戏,再让他们上台锻炼,这样就会进步特别快。”青年团团长赵秀君说。她告诉记者,京剧传承必须精雕细琢。在传承版《赵氏孤儿》第一次响排时,杨腾、王春懿等“00后”主演没唱几句就被老师们叫停。“庄姬公主一出场就是‘要斩杀赵氏满门’的紧迫情形,你们现在的人物状态不对。”赵秀君表示,“恩师张君秋先生常常教导我,要演人物、演故事。不能只追求旋律和技艺,还要利用舞台技艺把人物的身份和情绪传递给观众。”在排练场,赵秀君、张克、刘淑云现场示范,对年轻人唱腔与动作的节奏和张力逐一纠正。令人欣慰的是,转天再排练,年轻人的表演马上就有改观。“孩子们很聪明,也知道用功。看到他们的表现,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赵秀君说。
在老师的指点下担纲主演,青年人压力与动力兼具。王春懿直言:“演出这部由马连良、张君秋等大师巅峰时期创作的作品,对年轻演员来说挑战极大,但是有老师们细心的呵护和指导,感觉自己特别幸运。演出当天老师们还一直在上场门给我们把场,感觉特别踏实。”杨腾说:“进入剧团一年,我已经参演了《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两场大戏,而且都是和老师们同台演出。这样难得的舞台实践,让我深感剧团大家庭对年轻演员的培养与支持。我也会继续努力接好接力棒。”
“以戏育人”实现双向奔赴
采访中,年轻人不约而同提及剧团通力协作的“一棵菜”精神。演员、乐队、舞美等台前幕后的相互配合,都是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艺术。青年演员在完整剧目的排演中锤炼技艺,日渐理解京剧艺术的整体性与精髓所在。这种“以戏育人”的培养方式,既守住了传统剧目的艺术纯度,也为青年演员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实战舞台,形成了“剧目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
以“青年”底色肩负传承责任,青年团的青年人在前辈护航下逐光而行。赵秀君说:“以前,老艺术家们手把手为我们说戏;现在,到了我们承上启下的时候。把前人传下来的艺术精华以及我们总结的经验,都传给现在的年轻人,这样就可以文脉有根、绵延不断。今后我们还会大力培养青年人,让国粹传承保持年轻姿态,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中,唱响文化传承发展的洪亮之声。”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