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周家大山地区,发生了一场鲜为人知、却异常激烈的战斗。这场战斗中,新四军的战士们展现了英勇与无畏的精神,甚至不惜摧毁自己手中的武器。而这一举动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段历史。
1944年7月,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后期,蒋中正政府对新四军的压制愈发残酷。时值此时,桂军171师占领了安徽省的江浦和全椒地区,切断了新四军2师与7师之间的联系。而171师的下一步计划,是联手桂军176师自东向西合围,企图占领新四军在皖中辛辛苦苦建立的抗日根据地,简直是“摘桃子”般轻松的计划。
经过长期的准备,敌军于8月下旬开始向周家大山地区发起进攻。周家大山位于无为县西部,南临长江,西靠白湖,北接巢湖,周围群山环抱。这里地势险峻,山丘起伏,森林茂密,海拔200米以上,是一片理想的游击战场。
在周家大山一带驻扎的是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新四军7师成立于皖南事变之后,首任师长是张鼎丞(未到任),政委为曾希圣。最初,7师的兵力仅有2000余人,但经过两年多的战斗,队伍迅速壮大,到了1943年,已发展至6000余人。为了适应更复杂的战斗形势,7师进行了调整和整编,组成了4个支队,并设立了一个独立团。
在这片战场上,担任沿江支队的支队长兼政委的是林维先。林维先,安徽金寨人,1929年便加入了工农红军,参与了艰苦的游击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斗指挥员。即便在战斗前夕,林维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敌军即将来犯,他与曾希圣共同决定,带领全体指战员进行紧急防守。
他们在恶劣的天气和长时间的疲劳下,依然未曾停歇,迅速构筑了坚固的碉堡、战壕,布下了地雷和竹签等防御设施。战士们热血沸腾,愤怒而坚定地表示:“敌人敢来侵犯,定让他有来无回,葬身在此!”
但这并非敌军第一次来袭。早在1943年11月20日,蒋军第8游击纵队指挥官龙炎武便指挥部队进攻新四军的巢县和无为抗日根据地,结果惨败。尽管如此,龙炎武并未吸取教训,再次作为先锋带领2000余人向周家大山发动攻击。
8月21日,100多名敌军潜入周家山地区进行侦察时,立即遭遇了新四军独立团侦察连的发现。双方激烈交火后,敌人匆忙撤退,但他们的撤退却释放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更为激烈的战斗即将来临。
战斗一触即发,林维先和曾希圣立即召集会议,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他们决定将独立团的两个营分别派驻天井山、周家大山,并严密防守其他重要山头,为即将到来的敌袭做好准备。
8月23日清晨,周家大山的宁静被密集的枪声打破。敌军由蒋军第176师528团、第8游击纵队等组成的2000多人的大军同时发起了进攻。敌军的炮火首先集中在我方防线最为薄弱的天井山和葫芦山阵地,而新四军的指战员们英勇反击,死守阵地。
尽管新四军装备简陋,弹药匮乏,但士兵们士气高昂,凭借地利优势与敌军进行顽强的抗击。当敌人逼近时,新四军战士们突然爆发出猛烈的反击,手榴弹、机枪、刺刀齐上阵,把敌军打得四散溃逃。
然而,敌人源源不断的增援很快使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敌军的弹药充足,后勤支持强大,而新四军渐渐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此时,林维先和曾希圣决定下令撤退。为保障主力撤退,部分战士自愿担任掩护任务,展开殊死拼搏。
其中,三连的一班长和副班长带领两名战士,毫不畏惧,誓死抵挡敌人。面对敌人压倒性的兵力,他们不惜用枪托、石块与敌人肉搏,直至英勇牺牲。随着敌军的不断逼近,周家大山的防线逐渐被敌人攻破,但我方依然顽强抵抗。
与此同时,三尖山的独立团4连1排坚守阵地,敌人发起了多轮进攻,试图摧毁这最后一块屏障。尽管武器耗尽,士兵们依旧坚守阵地,宁死不屈。战至午后,敌军再次冲上来,战士们依旧坚定不移:“与阵地共存亡!”
经过长时间的肉搏战,23名勇士在最后一刻挺身而出,英勇牺牲。他们用鲜血守护了阵地,为后续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随着敌军阵地逐渐被占领,唯一剩下的就是周家大山。而在这里,独立团的3营与敌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顽强抵抗直至援军赶到。最终,敌军损失惨重,败退而去。新四军的伤亡也较为严重,但胜利的果实是显而易见的。
战后,7师的《武装报》发表了题为《二十三勇士荣获新四军军部嘉奖》的文章,表彰了独立团4连1排的英雄事迹。正是这些为革命献身的英勇战士,才有了今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下欢度春节的权利。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切是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