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的征战生涯长达13年,从1940年到1953年,他几乎把山东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然而,到了1955年,全国的军区重新划分时,许世友为何成为了南京军区的司令,而不是依旧留任济南军区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当时华东军区和山东军区的组织情况。
华东军区的前身是由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并而成,成立于1947年1月。其总部设在山东临沂,负责统领整个华东地区的武装力量。当时,许世友担任华东军区下辖的胶东军区司令,同时还是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司令,领导部队在胶东地区奋勇作战。经过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后,许世友的声望大增,他成为山东兵团(华野东线兵团)的司令,继续活跃在山东的战场上。
1949年2月,随着华东军区机关随第三野战军南下,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由张云逸兼任司令,许世友担任副司令,并很快升任司令,继续在山东地区指挥作战。山东军区刚成立不久,中央军委为了更便于指挥作战,决定将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重新组建新的华东军区,许世友也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副司令。这时,华东军区的另一副司令是粟裕。
抗美援朝爆发后,许世友积极申请赴朝参战,但由于他在山东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央军委始终没有批准。直到1953年,许世友终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赴朝参战,参加了夏季反攻作战。1954年,许世友结束朝鲜战役,回到国内,再度担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并且调往华东军区的机关驻地南京,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山东大地。
那时,华东军区的司令是陈毅,尽管陈毅是司令,但他担任上海市长一职,日常事务多忙于市政工作,未能全身心投入军区的领导工作。而华东军区第一副司令粟裕,在1954年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工作重心转移到总参谋部,因此,他同样将华东军区副司令的职责作为兼任。因此,华东军区的实际运作主要由第二副司令许世友来负责。许世友也没有辜负重托,领导指挥了包括一江山岛战役在内的重要军事行动。
1955年4月,为了适应新的军事形势,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的军区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华东军区也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原华东军区被拆分成两个军区,一个是南京军区,负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的军事事务,另一个则是济南军区,负责山东、河南及周边地区的军事工作。于是,原华东军区的主力机关变为南京军区,许世友自然就成为了南京军区的司令,而济南军区则由另一位著名的猛将——杨得志将军担任司令。
那么,为什么是杨得志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呢?尽管杨得志与山东没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早年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没有在山东地区服役过。然而,抗美援朝爆发后,杨得志早早地入朝参战,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担任重要职务,直至1954年才回国,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4月,随着军区的调整,杨得志当时仍在军事学院深造,并没有正式的职务。经过一番调整后,他被任命为济南军区的司令,并于毕业后赴济南履职。
总之,许世友之所以成为南京军区司令,而非济南军区司令,实际上是因为华东军区的拆分和重组。许世友由于长期主持华东军区的工作,在新的军区划分后自然成为南京军区的领导,而济南军区的新司令则由杨得志担任,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当时的战略需求,也使得许世友可以继续发挥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指挥能力。
【参考资料】:《一代名将许世友》《军事历史》《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