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众多将领中,我们熟知有关羽的忠义,张飞的豪爽,马超的勇猛,黄忠的精准射术,赵云的英勇无畏,姜维的忠诚智勇。但在这些赫赫有名的武将中,却有一位将领常常被忽视,他便是镇北大将军——王平。
王平,作为蜀汉时期最为杰出的虎将之一,他在三国末期的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寿在评价王平时曾高度赞扬他,认为他是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那么,王平到底是如何改变三国的格局的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王平,字子均,出生于蜀地巴西宕渠,年轻时曾被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因此他一直以何姓为人熟知,直到成年后才改回本姓王。少年时期的王平并不钟情于文书,而是对刀枪棍棒充满兴趣,甚至有些不喜读书写字,这也为他成年后几乎一字不识的事实埋下了伏笔。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王平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的武艺,却并未受到文化教育的熏陶。公元215年,巴郡七姓夷王朴胡率部归顺曹操,王平也随之迁往洛阳。在洛阳,他投身军旅,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并很快成为了曹军的一名校尉。
然而,王平的命运在公元219年发生了转折。那一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烈的对抗,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成功设下陷阱,诱使曹军将领夏侯渊出战,最终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不幸阵亡,曹操得知噩耗后心情十分沉痛,决定亲自带兵攻打汉中。王平作为曹军的校尉,随大军前往汉中,但在随后的汉水之战中,王平在战斗中被赵云生擒。
战后,刘备宽容待王平,邀请他投降。王平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决定归降并为刘备效力。此后,王平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开始了在蜀汉的戎马生涯。
在加入蜀汉之后,王平先后有四次关键性的表现,改变了三国的格局。第一次是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自负和不听劝告,贸然舍水上山,导致曹军将领张郃顺利切断了蜀军的水源,使得蜀军士气崩溃,最终大败。尽管如此,王平在山下率千人死守,奋力支撑,成功阻止了张郃追击蜀军败兵,保全了蜀汉的主力。王平的果敢与冷静,让蜀军虽败但未失去战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悲剧。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由此可见,王平的勇气与机智为蜀汉挽回了许多宝贵的战力。
第二次是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与曹魏的司马懿对峙于祁山。王平在此战中担任南围的防守任务,面对曹魏名将张郃的猛烈攻势,王平凭借地形的优势成功坚守,张郃无法突破防线,最终撤退。这一战大大挫败了司马懿的进攻计划,并让他认识到,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差距不可小觑。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此战是王平的又一次英勇表现,极大增强了蜀汉军队的士气。
第三次,则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去世,魏延趁机欲图篡权,爆发了叛乱。当时,王平以讨寇将军身份挺身而出,成功镇压了魏延的叛乱。王平不仅确保了诸葛亮后事的顺利处理,更稳定了蜀汉的军心,使得蜀汉政权继续维持了稳定。
《三国志·王平传》提到:“十二年,亮卒於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王平的果断与果敢,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次发生在公元247年,蒋琬因病不能处理政务,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乘机进攻汉中。面对曹爽的强大军力,王平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指挥,及时制定了周密的防守计划,最终成功将曹魏大军击退,为蜀汉保持了战略主动权,也为后续的北伐积累了信心。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王平凭借自己的谋略,不仅保住了汉中,还打破了曹魏的进攻计划。
综上所述,王平作为蜀汉的镇北大将军,不仅凭借四次关键性战役扭转了三国的历史走向,还展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与过人的胆略。可以说,王平是三国末期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他的存在对蜀汉政权的延续以及后来的北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