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朝成功消灭东吴,结束了自汉末以来的三国鼎立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东吴的灭亡并非通过和平谈判,而是无条件的投降。这一局势变化使得原本依附于东吴政权的江东豪族,从昔日的荣宠和特权中突然跌落,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政治地位、爵位以及社会特权。
这样的剧变,对于曾经在江东大地上呼风唤雨的豪族们而言,显然是难以接受的打击。他们曾在东吴的庇护下过着优渥的生活,但一旦政权更替,他们就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荣耀。尤其是西晋政权完全由北方贵族把控,江东豪族几乎完全被边缘化,失去了往日的权力和影响力。
然而,江东的这些豪族并不是唯一受到打压的群体。在东吴灭亡之前,蜀汉的豪族同样经历了被压制的命运。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尽管西晋政权尚未彻底瓦解,流民出身的李雄在蜀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直接反映了蜀中政治力量长时间受到压制和排挤的结果。
西晋灭掉蜀汉的时间,早于东吴十多年。十多年过去了,蜀中的政治力量依旧难以融入西晋的权力体系。东吴的豪族们亦未能幸免,这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战败者往往没有发言权,尤其是在一个由北方大族主导的政治环境中,胜利者自然会享受更多的特权和话语权。
对于那些失落的江东豪族来说,要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唯一的途径就是低头融入西晋的上层权力圈。他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重新占据一席之地,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走在这条路上的先行者是曾经在江东威风八面的陆家后代——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陆机。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已经在家乡隐居了近十年的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北上洛阳,打算进入西晋的官场,探索为陆家及其他江东豪族重新崛起的可能性。当年,陆机的族叔陆凯曾在东吴末期豪言壮语,声称陆家为东吴贡献了“二相、五侯、十将”。然而,这些荣耀和底蕴在洛阳这个权力中心毫无用处。
即便在江东声名显赫,陆机兄弟来到洛阳后,依旧得从头开始,低调地与权贵们打交道,靠着他人引荐进入官场,等待着被提拔的机会。尽管心高气傲,陆机心里早有准备,知道自己必须忍受被人冷落的局面。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重新让陆家进入西晋的权力圈,并带领其他江东豪族一起重新获得话语权。
为了这一目标,陆机甘愿从过去的高傲变得低声下气,亲自上门请求见人,努力争取任何能进入西晋官场的机会。然而,最终,陆机未能完成自己的宏愿。在西晋官场沉浮十三年后,陆家不仅没有重新崛起,反而陷入了家族的灭顶之灾。
陆机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无法适应西晋官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由于频繁更换立场、背离阵营,始终未能扎根,在政治斗争中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被人陷害谋反。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陆机得到了名士张华的举荐,入仕为祭酒,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但仅仅一年后,杨骏便因贾南风的宫廷政变而丧命。
幸运的是,陆机早已与贾南风的侄子贾谧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因此并未因此波及到自己,反而继续在西晋的政坛上积累资历。然而,好景不长,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南风和贾谧被赵王司马伦发动的政变推翻,而陆机因曾经与贾谧亲近,再次脱离了危险,并因“诛贾谧功”被封为关中侯。
然而,政坛风云变幻,司马伦的政治生命也并未持久。仅仅一年后,司马伦便被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手推翻,陆机作为司马伦的重要支持者,几乎因此丧命。幸运的是,成都王司马颖及吴王司马晏力保陆机,使他逃脱了这一场政治灾难。
随后,陆机开始依附于司马颖。在司马颖的支持下,陆机终于得到了重用。然而,权力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嫉妒和敌意。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当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陆机被任命为后将军,统领二十万军队。这一任命引起了司马颖麾下许多老将的嫉妒,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声称陆机意图谋反。
最终,陆机被冤枉为谋反,司马颖愤怒之下下令诛杀陆机及其家族三百余口。曾经在东吴政权中叱诧风云的陆家,就这样一夜之间被彻底灭绝。陆机临终时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对于自己的命运,他深感悔恨,但一切已为时已晚。
事实上,在陆机即将因牵连被杀时,许多曾与他同行、从江东北上的豪族已看清,他们在西晋政权中无望再有立足之地。当时,不少人劝陆机放弃,回到江东过安稳的生活,远离这些权力的漩涡。然而,陆机坚持自己的理想,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如果陆机当时采纳了朋友们的建议,回到江东,可能等待他的将是不同的命运。因为在陆机去世后的十四年,即西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建立了东晋政权。东晋需要依靠江东豪族的支持,江东的豪族们也因此迎来了新的辉煌。
然而,陆机没能等到那一天。如果他能够在东晋建立前坚守江东,陆家有可能重新崛起,成为如王、谢两大家族那样的名门望族。遗憾的是,陆机一直坚守在西晋主导的官场上,最终没能熬过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导致了家族的灭亡。若他能早些退步,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