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曾向粟裕提出一个问题:“粟司令,我打算写一部关于华东部队的长篇小说,除了描写领导同志外,还想写一些师级干部。您看应该以谁为原型呢?”粟裕沉思片刻后回答:“你可以选择廖政国同志,他很有特点,既能指挥部队,也能打胜仗,作风坚韧。他对部队的情况非常了解,基层干部和士兵的情况也都了如指掌,打起仗来机动灵活,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粟裕所提的廖政国,正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独臂将军”。他曾在战争中七次负伤,其中一次失去了右臂,但他依然是公认的百战沙场、足智多谋的军事将领,尤其擅长在险象环生的战局中扭转乾坤。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廖政国的传奇人生。
廖政国生于1913年,河南息县人。1930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也参与了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了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副团长的职务,并参与了艰苦卓绝的长征。1938年2月,廖政国从延安抗大毕业,随袁国平加入新四军工作。
1939年4月,陈毅指派叶飞率领“江南抗日义勇军”进攻上海。廖政国担任二支队支队长,他带领部队突破了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直捣苏南的江阴、常熟,甚至接近上海近郊。
某个夜晚,廖政国率部队抵达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是一片开阔地,四周用铁丝网圈起来,周围寂静无声,只有几座孤零零的洋房。经过打听,廖政国得知,这正是日军占领的虹桥机场!廖政国立刻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决定悄悄包抄机场。按照预期,他认为会遇到激烈的日伪军抵抗,然而意外的是,守卫机场的伪军竟然酣然入梦,没有丝毫戒备。廖政国和部队顺利进入了机场。
不久,侦察员跑来激动地报告:“支队长,发现飞机了,真有飞机,四架,四架!”廖政国欣喜若狂,命令部队立刻行动,几名战士将汽油桶推到飞机旁,迅速把燃料洒在机身上,火焰顿时腾空而起,照亮了夜空。等到日军反应过来时,廖政国早已带队悄然撤退,而四架飞机则化为废墟。
次日,上海的《大美晚报》和《译报》都以醒目的大标题报道了新四军夜袭虹桥机场的壮举,这一战果极大地鼓舞了敌占区的人民,激发了他们的抗日信心,也在国际间引起了广泛关注。
1940年10月,廖政国担任新四军第1纵队第4团团长,带领部队在苏北黄桥镇进行整训。一天,他发现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武器中有一枚新型手榴弹。廖政国当即带回房间拆解,研究其构造。然而就在拆卸过程中,他忽然发现手榴弹冒出了白烟,显然即将发生爆炸。按照常理,只要将手榴弹丢出去,自己就能安全撤离。但廖政国看到隔壁屋里的政委正在休息,屋外还坐着一些干部,他毅然选择了将手榴弹紧紧握在手中,让它在自己的手中爆炸。
这次爆炸让廖政国失去了右臂,虽然新四军尽全力抢救,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他最终永远失去了右手。醒来后,廖政国看到周围的战友们,他虚弱地问:“我不要紧,就是炸掉了一只胳膊……大家有没有受伤?”为了不给战友们带来麻烦,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用左手学着吃饭、穿衣,甚至用左手写字、打枪。战友们为他的坚韧精神深受感动,纷纷称他为“独臂英雄,铁打的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廖政国在恢复期间邂逅了一个特别的姑娘——扬州的史凌。史凌是新四军野战医院的医疗队长,听说廖政国为保护战友而失去右臂后,她深受感动,并细心照料他。尽管廖政国认为自己残疾,无法承担起婚姻责任,但他并未将这份情感表露出来。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叶飞司令员察觉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遂让副司令员张藩为他们牵线搭桥。两人的爱情最终开花结果,廖政国晚年常感慨道:“我断臂换来了一位良妻。”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战斗爆发,华东野战军决定集中力量围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时任华野第1纵队司令员的叶飞找到廖政国,请他在阻击敌军的同时,确保主力顺利攻下孟良崮。廖政国没有丝毫怨言,接受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月15日,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尽管廖政国带领部队奋力抵抗,阵地仍不断失守。眼看只有天马山一线防线,廖政国不顾一切,立刻调动了第4纵队第28团的一个营支援。经过艰苦战斗,廖政国成功守住了天马山,直到敌25师全军覆灭。事后,华东野战军对廖政国的战斗作风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全军的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廖政国担任第20军副军长,并在朝鲜战争中屡建奇功。1951年5月,美军向我军发起了“闪击式”的进攻,廖政国指挥部队巧妙应对,为撤退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尤其在撤退途中,他果断下令丢弃一门榴弹炮,成功清除道路障碍,保障了后续部队的安全。
1953年,廖政国从朝鲜战场归国,历任多个要职,包括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1972年4月16日,廖政国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59岁。尽管离世多年,但他为人民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依然铭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