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1年,东吴的大将军诸葛瑾因病去世,享年68岁。根据他生前的嘱托,他的葬礼处理得非常简朴,没有任何铺张浪费。诸葛瑾的去世,在东吴朝野引起了广泛的哀悼,他一生的光辉成就也令后人感慨万千。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人物之一,与张昭等名臣并列,但回顾他的生平,我们会发现,虽然诸葛瑾并没有亲自领导过大型军事行动或达成显赫功业,他却依然能在东吴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国君孙权的心腹重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诸葛瑾在东吴官场中一路晋升,成为举足轻重的存在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历史文献来为大家揭示其中的奥秘。
诸葛瑾出身于琅琊诸葛家族,自小才思敏捷,才学出众,而且为人谦和,待人礼貌,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他的名声早在少年时便广为传播,是当地一位备受推崇的才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左右),诸葛瑾年仅26岁,便因战乱蔓延至中原,决定带着家人搬迁至江东一带。来到江东后,他结识了曲阿的贤士弘咨,后者不仅在江东有很高的声望,更是孙权的亲姐夫。弘咨与诸葛瑾交谈后,对其才华倍感赞赏,于是将诸葛瑾推荐给了当时正积极扩充势力、招揽人才的孙权。
孙权与诸葛瑾见面后,被他的风度和才智所折服,立刻将他招入麾下,赋予他与鲁肃等谋士同等的地位,开始为自己出谋划策。历史记载中提到:“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由此可见,孙权对诸葛瑾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诸葛瑾加入东吴后,与步骘、严畯等贤士成为了知己,三人共同游历、探讨学问,并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江东的后起之秀。正是由于这些学识与人格上的突出表现,诸葛瑾在江东逐渐打响了名声,孙权更是对他格外器重,先后让他担任了海盐县长和长史等职务。虽然在40年的仕途生涯中,诸葛瑾并未亲自领军打过一场大战,也没有亲自处理过大型政务,但他却通过沉稳的作风和良好的官僚声望,稳步上升,最终成为东吴的大将军。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无所建树”的诸葛瑾,依然能够步步高升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瑾的言语风度和处事态度: 诸葛瑾言辞温和,处事不急不躁,这让孙权对他产生了深厚的信任。作为一位谋臣,诸葛瑾说话从不急功近利,也不以强硬的方式劝谏,而是采取温和的态度,以理服人,这使得孙权在听取建议时不但感到舒适,而且往往能够接受。相比之下,吴郡太守朱治和老臣张昭等人在劝谏时,言语急躁,甚至带有些许责备,这容易让孙权感到尴尬,产生不悦。因此,诸葛瑾深得孙权的喜爱和信任。
第二,君臣之间的生死之交: 公元221年,蜀汉刘备发兵讨伐东吴,诸葛瑾当时驻守在南郡。此时,有些人出于私心,暗中散布谣言,诬陷诸葛瑾与刘备勾结。得知此事后,东吴的名将陆逊立刻上表为诸葛瑾辩护,孙权看过表文后,回话道:“孤与诸葛瑾共事多年,生死与共,他为人忠诚正直,怎可能做出此等事?”孙权回忆起诸葛瑾曾在诸葛亮初入东吴时,坚守忠诚之道,表明自己心志坚定,诸葛瑾亦没有改变其忠诚的立场。这一番话,也从侧面证明了孙权对诸葛瑾的极高信任,认为他始终是东吴不可或缺的栋梁。
第三,诸葛瑾仗义直言,关心同僚: 诸葛瑾不仅在孙权面前言辞恳切,而且他也为同僚挺身而出,表明了自己的公正无私。东吴谋士虞翻多次因言辞过激而触怒孙权,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得知这一情况后,诸葛瑾毫不犹豫地上表为虞翻求情,最终使得虞翻保全性命,虽然被流放至交州。虞翻对此感激不已,在给亲友的信中称赞诸葛瑾的仁德和正直,这也让孙权对诸葛瑾更加看重,逐渐将他视为自己的得力助手,重要的决策也常常会向他请教。
综上所述,诸葛瑾虽未立下赫赫战功,但凭借着自己的沉稳、忠诚和为他人着想的心态,最终赢得了孙权的深厚信任与尊重。从而在东吴的政坛中稳步上升,成为了孙权的亲信重臣。这也正是他能够在未曾立下显赫功业的情况下,依然步步高升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