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这句格言在上世纪两大国——美国和前苏联之间的较量中,可谓再合适不过了。为了避免战争的全面爆发,打败对方的同时又不直接挑起军事冲突,美国与前苏联都将巨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和平演变”这一战略之中。
这场“冷战”初期,前苏联的形势似乎更为有利,然而最后的胜利却被美国所收获,而前苏联却最终走向解体。究其原因,美国领先一步,抢在前苏联的“和平演变”之前,先行展开了自我改革与演变。
提起前苏联如何在思想上影响美国,实际上,他们曾有机会成功实施这一战略,他们也确实希望如此。自从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起初,前苏联便不断向欧美国家推广其自有的生活方式,宣扬其经济与社会的繁荣。
1929年,正当美国股市发生“黑色星期四”股灾时,全球资本主义经济随之进入大萧条时期。股灾不仅导致了美国股市暴跌,也让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民众纷纷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苏联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内经济如火如荼,一片欣欣向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民众的困境。
在这段时间里,前苏联通过其“和平演变”的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美国民众的关注。数以万计的失业者纷纷来到苏联驻美大使馆,申请移民到苏联寻找新生的机会。
例如,前苏联在纽约设立的苏美贸易公司每天收到的移民申请书超过350份。为了招募技术工人,苏联还在美国发布了招募广告,结果报名的人数竟达到十多万。
不仅如此,农业领域的价格暴跌使得农民成为这场经济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小麦与玉米的价格分别暴跌超过35%和25%,很多农民辛苦耕种一季,所收获的农产品连成本都回不来。
美国的农民们因而爆发了愤怒的抗议行动。大量的农民冲击农场,扰乱交通,甚至导致多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瘫痪。有一场抗议,甚至有农民把价值3.4万磅的牛奶倒在地上。农场主和牧场主也无法再视而不见,愤怒的农场主提议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工农革命,号召民众动员起来,他们甚至准备好了武器。
这种愤怒和不满情绪蔓延至全国,导致了大规模的抗议与占领事件。例如,林肯市有4000名失业者占领了州议会大楼,西雅图市的市政府大楼也被5000名民众占领。还有一场较为著名的抗议行动,5000名教师占领了芝加哥市的银行,要求政府进行改革。
这些举动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塌,抗税、暴乱、私自开采矿产等现象不断涌现。美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一些作家和学者,开始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
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非常迅速。美国著名作家艾德蒙·威尔逊便直言不讳地宣称:“俄国是世界上道德的顶峰,是光明的代表。”
斯图尔特·蔡斯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出质疑:“为什么只有俄国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乐趣?”这番话显然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期待。
然而,美国政府对于这些思潮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管理,反而选择采取“鸵鸟政策”。政府不仅严令禁止讨论前苏联的情况,甚至连学校课本中的苏联地图都被刻意删除。在课堂上,学生们每天必须对着美国国旗宣誓效忠。
这种试图压制言论与思想的做法,最终引发了更大的反感。试图在思想上进行封锁的做法,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如中国古语所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美国如果持续压制民众的言论和思想,最终必定会自食其果。
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对民众思想进行强力干预,社会的反抗势必会愈加强烈,而正如前苏联的“和平演变”策略一样,美国很有可能会在前苏联的影响下,变成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政府并没有走这条死胡同。美国的改革突然开始了,它就是“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4日,美国经济危机深重,现任总统胡佛在大选中败北,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新总统,承载着百姓的希望宣誓就职。
罗斯福在竞选期间就提出了“新政”计划,主张复兴经济。上任后,他立刻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实施了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大手段。
首先是救济措施,特别是针对那些因大萧条而失业的民众。罗斯福的做法并非单纯发放救济金,而是通过公共工程项目提供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公园、公路、桥梁、机场等。这一政策直接为失业民众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也带动了国内需求,迅速刺激了经济活力。
例如,美国的胡佛水坝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与此同时,罗斯福还实施了提高税收、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等措施,借此平衡国家的财政与社会经济。
最为关键的是,罗斯福政府通过创建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在全美48个州迅速落实,为工人提供了更为稳定的保障。
这项改革不仅使美国经济逐步回稳,还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罗斯福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阴影,政治、经济体制也因此得到了完善。
与此相反,前苏联则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自我演变,最终被外部的“和平演变”所击败。前苏联的解体,往往被归咎于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但如果回顾历史,前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面临了诸多内忧外患。
当时的前苏联,尽管表面繁荣,但其经济结构早已严重失衡,重工业过度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供给不足,贪污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
赫鲁晓夫曾尝试进行改革,提出了“三夫改革”,主攻农业和计划经济的结构调整。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因其过于乐观的预期和执行中的失误未能成功,反而为勃列日涅夫推翻提供了机会。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恢复了过于依赖重工业的旧路子,并开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虽然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但这不过是竭泽而渔,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前苏联已经面临极为严峻的内外挑战。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借鉴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及多党制来进行改革,然而,经济改革未能成功,政治改革则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的混乱。
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程中,苏联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因为过度模仿西方制度,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崩溃。
1991年,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标志着这个庞大国家的解体。而戈尔巴乔夫最终成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代罪羔羊。
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前苏联的解体并非由某一位领导人所导致,实际上,它是由前苏联内部长期积压的问题所引发的。
如果国家内部问题严重,并且这些问题被外部敌对势力巧妙利用,那么无论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