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节,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民在田间工作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考古学家赶到现场调查后确认,这座古墓的主人正是三国时期的魏武王——曹操。提到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闻,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之前,曹操的墓地曾在国内多个地方被发现,但这次的墓却与以往有所不同,它似乎真正属于曹操,且墓中的陪葬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西高穴村的居民正在过年团圆之时,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这个声音几乎淹没了烟花爆竹的喧嚣,村民们并未在意,只以为是哪位富裕人家正在燃放大型烟花。直到几天后,村民在给自家农田浇水时,发现情况不对。他按常规浇水量,但水用完了,土地依然干涸,他警觉到水可能沿着某条途径流失。经过一番寻找,果然在田间发现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意识到这不寻常,他迅速向村里报告,考古小队随即赶到,并对坑进行了详细调查。
考古小队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带队,他对古墓进行了现场勘探,确认这是座东汉时期的古墓。墓葬结构独特,不是常见的方形墓,而是呈“铁锤”状,上宽下窄。这种形态是东汉及魏晋时期墓葬的特点,特别是魏晋时期的单室弧壁砖室墓与这座墓的多墓室砖室结构相比,体现了东汉的豪华葬制。东汉贵族重视墓葬,尤其是显赫人物,往往会修建极其庞大奢华的墓地。
确认了墓葬的结构后,考古学家们开始着手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古墓占地非常广阔,普通东汉地方官员显然没有能力建造如此规模的墓葬,因此墓主应当是一位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进一步调查表明,这座墓的形态具有东汉的特征,但“铁锤”形状又带有一定的西晋风格,因此潘伟斌判断,这座古墓可能是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墓葬。
曹魏的墓葬传统与其他时期有所不同,许多曹魏时期的古墓并未发现墓碑或墓志,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挑战。然而,这座古墓却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棺椁周围,考古小队发现了几块石牌,这些石牌大多数为圭形和六边形。令人惊讶的是,圭形石牌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样。曹操在生前被封为魏王,并且在他去世后,东汉朝廷为其追封了“武”字,这使得“魏武王”这一称号仅指曹操本人。这个发现无疑为墓主的身份提供了决定性证据。
接着,潘伟斌通过查阅古籍,发现曹操在生前的《终令》中明确要求自己去世后的墓葬不应高出原地面,并且不应再加土或栽树。这一要求与考古人员在墓葬周围的发现完全吻合,从而确认了墓葬的主人便是曹操。
然而,疑问随之而来:曹操的墓是否真的是“七十二疑冢”中的一座呢?考古学家深入研究了墓葬中的尸骨,解答了这个疑问。当初村民发现古墓时的那个大坑,实际上是盗墓贼挖掘的盗洞,那个巨响也很可能是盗墓活动的结果。考古人员随后发现,棺椁和其他遗物已经受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
事实上,曹操本人在早年并未成为群雄之一之前,便设立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这些职务便是为了通过盗掘前人的墓葬来资助军费。因此,他对自己的墓葬格外上心,设立了“七十二疑冢”的传闻,这大概正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的侵扰。正因如此,发现这座墓已遭盗掘也不奇怪。
通过对棺材内三具尸骨的调查,考古学家进一步确认了这座墓的主人正是曹操。男性尸骨显然属于曹操,而两具女性尸骨,一具属于年长女性,另一具则是年轻少女。经过分析,这具年长女性的尸骨身份很快得出结论——她应是曹操的夫人卞夫人。卞夫人在曹操死后仍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完全有资格与曹操同葬。
接下来,考古学家对墓葬的进一步勘察显示,这座墓很可能经历过二次开启,这与卞夫人同葬的推测相符。对陪葬品的调查更是令人震惊。按照常理,曹操身为一代枭雄,陪葬品应当十分奢华,但实际上,这座墓中的陪葬品非常简朴,几乎没有金银玉器,只有一些铁器和陶器,这与当时的丧葬习惯完全不同。
实际上,曹操在《终令》中已经明确表示自己不愿进行奢华的葬礼,不要放置贵重的陪葬品。细节上的这些发现,使得人们对曹操的性格有了更为真实的认知:曹操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阴险枭雄,而是一个更加简朴、低调的人。他打破了当时帝王将相厚葬的传统,展现了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对人民疾苦的体恤。
随着对史料的进一步研究,潘伟斌得出惊人的结论:“七十二疑冢”纯粹是后人附加的传闻,根本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事实上,曹操在《终令》中已经明确标示了墓葬的位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也准确记载了曹操墓的方位,这与2006年发现的墓地相符,进一步验证了这座古墓就是曹操的安息之地。
这次对曹操墓的发掘,不仅是考古学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也让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这位历史人物。原本被认为阴险狡诈的枭雄,实际上是一个简朴、睿智的帝王,他的真实面貌,终于通过这座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